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吃蟾蜍去痘 實際為以身試毒

營養師點評:吃蟾蜍去痘, 與其說是冒險, 不如說是以身試毒。

蟾蜍, 又名癩蛤蟆, 其背部及四肢都有突起的綠豆大小顆粒狀包塊, 內含毒液。 當被敵人襲擊時, 蟾蜍還會從眼後的耳後腺射出毒液。 蟾蜍的毒液屬劇毒, 在耳後腺、皮膚腺含量特別多, 而肝臟、卵巢、肌肉中也有。 上文中的表姐認為“只要去皮去頭, 就沒有毒性”是不對的。 毒液通過攝食進入人體後, 可對人體心臟、消化道及中樞神經產生嚴重損害。 症狀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 中毒嚴重、未經治療或治療較晚者, 可於2~24小時內, 因呼吸或迴圈衰竭而死亡。

蟾蜍的毒液可提煉為中藥“蟾酥”, 中醫認為, 蟾酥確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但不可隨意服用。 在不少中藥書籍中, 都非常明確地指出, 蟾酥具有劇毒, 必須經過配伍, 謹慎使用, 使用時也只能用微量。 其有效的藥物應用量被要求控制在每次0.015~0.030克之間, 超過這一範圍, 即可造成中毒。 且成藥前的蟾酥, 要經過白酒炮製等多道製作工序, 以減小其毒性。

不但如此, 由於蟾酥還是一種神經毒性物質, 不能通過鹽水或油浸泡後濾出, 一般的高溫烹調也無法消除其毒性。 如果在宰殺、烹飪蟾蜍過程, 不慎把皮下毒腺割破, 毒汁流入蟾蜍肉裡, 人吃後就會中毒。

如剛進食過蟾蜍(湯或肉), 並出現上述1~2種症狀, 須立即送醫院搶救, 不可猶豫。

送醫院前, 可用手指或筷子等物刺激咽部, 誘發嘔吐, 儘量將進食的湯汁(或蟾蜍肉)多吐出一些, 以減輕中毒的程度, 為入院搶救創造有利條件。 但是, 不相信偏方, 不隨意食用蟾蜍, 才是預防蟾蜍中毒的硬道理。

此外, 野生蟾蜍與其他蛙類一樣, 體內有多種寄生蟲, 如曼氏裂頭蚴。 曼氏裂頭蚴的生命力很強, 寄生在蛙肉內, 經過高溫爆炒也不易死。 如果人吃了含有曼氏裂頭蚴寄生的蛙肉後, 曼氏裂頭蚴及其分泌的酶就可能鑽入人體的眼睛、皮下、口腔、腦部及內臟等。

根據侵入的部位不同, 可引起各種症狀。 較為常見的是眼裂頭蚴病, 表現為眼瞼紅腫、結膜充血、畏光、流淚、微痛、奇癢等。 如果裂頭蚴侵入眼球內, 會造成眼球突出,

嚴重時還會造成角膜潰瘍、併發白內障失明等。 其他的症狀還有噁心、嘔吐、發熱等。 最為嚴重的是腦裂頭蚴病, 臨床表現酷似腦瘤的症狀, 如出現陣發性頭痛, 嚴重時昏迷甚至癱瘓等。

信奉蟾蜍可以強身補體而冒險去吃, 其實大可不必, 因為它們並沒有特殊的營養成分。

蟾蜍肉所含的蛋白質可以用一般的動物肉類來替代, 清熱解毒的功能也可在一般的食物或中草藥中找到。 如果是為了美味、獵奇, 以身試毒去吃, 就更不足取了。 任意捕殺、進食野生動物, 讓人類感染 “非典”, 這沉痛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嗎?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