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釋名百日咳在臨床上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和咳後雞鳴樣回聲為特徵, 中醫稱“頓咳”, 又稱“疫咳”、“痙咳”、“鷺鷥咳”。 中醫病因本病主要由於內蘊伏痰, 感染時行疫邪, 客於肺系所致。
中醫診斷
本病在早期多見實證, 以痰濁阻肺為主, 後期則多見虛證或虛實挾雜之證, 以氣陰虧虛為主。 由於邪有輕重, 患兒體質不同, 故臨床症狀亦有差異。 臨證之時辨清邪之深淺, 氣之虛實是本病辨證之關鍵。
1、初咳期
主證:微熱, 噴嚏、流涕, 咳嗽逐漸加劇。 偏於風寒者, 伴惡寒, 痰白, 舌苔薄白, 脈浮緊。 偏於風熱者, 伴咽紅, 痰稠不易咳出,
分析:本證為外感時疫之邪, 初犯肺衛所致。 邪由口鼻而入, 故見外感表證。 遂後引動伏痰, 阻礙氣機, 肺失宣降, 故見咳嗽加劇。 體虛右邪從寒化, 故見痰白清稀, 體實者邪從熱化, 故見痰熱徵象。
2.痙咳期
主證:咳嗽陣作, 晝輕夜重, 咳時連聲不已, 面紅目赤, 涕淚交流, 咳後回吼, 甚則吐出乳食痰涎後痙咳方能暫停。 劇咳時痰中帶血絲, 甚則鼻衄, 舌苔黃, 脈數有力。
分析:本證為邪鬱化熱, 熱灼津液所致。 伏痰與邪熱互結, 阻塞氣道, 肺氣上逆, 故見痙咳不止, 必待痰涎咯出而已。 肝胃氣逆則嘔吐, 涕淚俱作。 氣逆傷絡, 熱亢於上, 則面紅目赤, 痰中帶血。
3.恢復期
主證:痙咳逐漸減輕, 食欲不振, 乏力, 氣短多汗, 面唇色淡, 形體消瘦,
分析:本證為邪熱久羈, 耗傷氣陰所致。 餘邪羈留, 傷及脾胃, 故見食欲不振, 乏力。 耗傷肺陰, 則見氣短。 餘邪未盡, 則見咳而無力, 痰少等症。
中醫類證鑒別
1.肺熱病:以發熱。 咳嗽、胸痛為主要表現, x線檢查肺部可見斑點狀、片狀、網織狀, 或均勻陰影, 無陣發性嗆咳與咳後雞鳴樣回聲。
2.暴咳:咳嗽新起較劇, 但無咳後回氣聲, 自細胞分類計數無淋已細胞增高, 咳碟法或鼻咽拭子培養無百日咳桿菌生長。
3.肺癆:以咳嗽、咳血、潮熱、盜汗、逐漸消瘦為特徵, 結核菌素試驗陽性, 血沉增速, x線檢查肺部有陽性指征。
療效評定標準1.治癒:隔離期滿(發病後40天或痙咳後30天);痙咳消失或新生兒乳幼兒屏氣消失;白細胞恢復正常。
2.好轉:隔離期未滿;痙咳減輕, 發作次數明顯減少。
併發症
1.肺炎:是嬰幼兒百日咳死亡的主要原因, 常發生在痙咳期。 病變為間質性肺炎, 繼發其它細菌感染時為支氣管肺炎。
2.肺不張或肺氣腫:由粘稠分泌物堵塞或部分堵塞所致。 如咳劇使肺泡破裂, 可引起氣胸或皮下、縱隔氣腫。
3.百日咳腦病:劇烈咳嗽使腦部缺氧或出血, 加之毒素作用, 均可引起腦病。
中醫治療
本病治療總以止咳化痰為基本原則。 同時根據疾病發展不同階段, 初咳期施以宣肺降氣, 痙咳期治以瀉肺清熱, 後期則給予潤肺養陰之法。 如此痰邪得清, 肺虛得補, 疾病可愈。
一、辨證選方
1.初咳期
治法:疏風宣肺止咳。
方藥:風熱者選桑菊飲加減。 桑葉、菊花、桔梗各10g, 杏仁、連翹、薄荷、甘草各6g。 痰多者加膽星、半夏、魚腥草;發熱重加生石膏, 黃苓;風寒者選用杏蘇散加減。 杏仁、蘇葉、前胡、茯苓、百部各10g, 半夏、炒枳殼、桔梗各6g, 甘草5g, 生薑5片。 咳痰量多可加紫菀、竹瀝。
2.痙咳期
治法:清熱化痰, 肅肺鎮咳。
方藥:麻杏石甘東加減。 生石膏20g, 百部、半夏、鉤藤各10g, 麻黃、杏仁、川貝、膽星各6g, 甘草5g。 偏寒去石膏、膽星, 加半夏、細辛、荊芥;肋脹痛加龍膽草、黃芩、青黛。
3.恢復期
治法:益氣滋陰, 潤肺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東加減。 沙參、麥冬、玉竹各12g, 冬桑葉、生扁豆、天花粉、牛蒡子各10g, 阿膠、馬兜鈴、杏仁各6g。 久咳出血加山梔炭、側柏炭;久咳不止加川貝母、杷葉、百部。
二、專方驗方
1.百咳靈:百部20g, 石胡荽20g, 蜈蚣10g, 側柏葉20g,
2.膽汁百部丸:鮮豬膽汁2份, 百部3份, 白糖25份。 先將白糖加熱溶化, 再加入百部粉、豬膽汁, 文火熬2~3分鐘, 去火稍冷後製成丸劑, 如桐子大。 1~3歲每服2丸, 3~6歲每服4丸, 日服3次。 適用於百日咳痙咳期。
3.痙咳靈:百部15g, 紫菀12g, 沙參12g, 麥冬12g, 枳實15g, 黃精15g, 甘草10g, 蜈蚣1~2條。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3~4次服。 適用於百日咳痙咳期。
4.潤肺止咳湯:麥門冬9g, 生地9g, 牡丹皮9g, 白茅根9g, 訶子肉2g, 甘草2g。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2次服。 適用於百日咳恢復期。
5.百部煎劑:百部6g, 蔞皮6g, 橘皮5g, 天冬6g, 麥冬10g, 法半夏5g。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2次服。 適用於百日咳恢復期。
三、其他療法
貼敷:紫菀15g, 椒目10g, 烏梅10g, 鉤藤15g。 共研細末,用雞膽汁調成糊狀,貼敷於天突、肺俞、身柱、膻中穴,每日1次。
中藥1.百日咳片: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治療百日咳痙咳期。1歲每服1片,2~3歲每服2片,3~6歲每服3片,6歲以上每服4片。每日3次。
2.蛇膽陳皮末:具有清熱化痰,祛風定驚之功。治療百日咳痙咳期,痰熱蘊肺。1~3歲每服0.1g,3~6歲每服0.2g,6歲以上每服0.3g,日服3次。
3.兒童清肺丸:具有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之功。適用於百日咳初期,外感風寒,裡熱不重者。1~3歲每服1丸,3~6歲每服11/2丸,6歲以上每服2丸,每日2~3次。
4.百部丸:具有補益五臟,化痰止咳之功效。用於百日咳恢復期,氣陰兩虛證。1歲以下每服1g,1~3歲每服2g,3~6歲每服2.5g,6歲以上每服3g,日服3次。
5.鷺鷥咳丸:具有清熱理肺,化痰止咳之功。適用於百日痙咳不止,痰熱壅盛之證。1~3歲每服1/2丸,3~6歲每服1丸,6歲以上每服2丸。
針灸取肺俞、定喘、豐隆、天突為主穴,配列缺、合穀、大椎。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每日1次,7次為1療程,用於痙咳期。
推拿按摩清肺經、清肝經、運內八針、清板門、清天河水、揉天突、揉不橫紋,用於百日咳初期;清補肺經、推補脾經、逆運內八卦、揉一窩風、揉掌不橫紋、揉二人上馬,用於痙咳期;推補肺經、推補腎經、揉小天心、揉二人上馬、揉小橫紋,用於恢復期。
中西醫結合治療1.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隔離治療。
2。單方驗方:(1)新鮮雞膽汁加白糖適量,蒸熟後服,1~2歲每日服半隻雞苦膽,2歲以上每日服1只雞苦膽。
(2)蛇膽陳皮未,沖服。
(3)百部3g,水煎加糖,口服。
3.針刺療法:取尺澤、合穀,用瀉法。
4.抗生素如紅黴素、氨苄青黴素等可酌情使用,也可短期使用皮質激素,如強的松龍或氫化考的松等。
護理良好護理及環境可減少咳嗽發作,宜保持環境安靜,室內空氣新鮮,冷熱溫度適當,避免給患者各種刺激,以免誘發陣咳。
預防
預防主要採取自動免疫。嬰幼兒常缺乏來自母親的抗體,而且年齡越小,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因此,出生後3個月即應開始接種百日咳菌苗。一般每隔4一6周注射一針“百白破”三聯預防針,連續注射3次,1年後進行強化免疫,至4一6歲時再進行第二次強化免疫。以保持長期穩定的免疫力。對體弱或未經預防接種的嬰幼兒,在與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觸後,採用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或恢復期血清進行被動免疫,可暫不發病。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可用于重症嬰兒患者,以改善及控制病情。
共研細末,用雞膽汁調成糊狀,貼敷於天突、肺俞、身柱、膻中穴,每日1次。中藥1.百日咳片: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治療百日咳痙咳期。1歲每服1片,2~3歲每服2片,3~6歲每服3片,6歲以上每服4片。每日3次。
2.蛇膽陳皮末:具有清熱化痰,祛風定驚之功。治療百日咳痙咳期,痰熱蘊肺。1~3歲每服0.1g,3~6歲每服0.2g,6歲以上每服0.3g,日服3次。
3.兒童清肺丸:具有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之功。適用於百日咳初期,外感風寒,裡熱不重者。1~3歲每服1丸,3~6歲每服11/2丸,6歲以上每服2丸,每日2~3次。
4.百部丸:具有補益五臟,化痰止咳之功效。用於百日咳恢復期,氣陰兩虛證。1歲以下每服1g,1~3歲每服2g,3~6歲每服2.5g,6歲以上每服3g,日服3次。
5.鷺鷥咳丸:具有清熱理肺,化痰止咳之功。適用於百日痙咳不止,痰熱壅盛之證。1~3歲每服1/2丸,3~6歲每服1丸,6歲以上每服2丸。
針灸取肺俞、定喘、豐隆、天突為主穴,配列缺、合穀、大椎。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每日1次,7次為1療程,用於痙咳期。
推拿按摩清肺經、清肝經、運內八針、清板門、清天河水、揉天突、揉不橫紋,用於百日咳初期;清補肺經、推補脾經、逆運內八卦、揉一窩風、揉掌不橫紋、揉二人上馬,用於痙咳期;推補肺經、推補腎經、揉小天心、揉二人上馬、揉小橫紋,用於恢復期。
中西醫結合治療1.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隔離治療。
2。單方驗方:(1)新鮮雞膽汁加白糖適量,蒸熟後服,1~2歲每日服半隻雞苦膽,2歲以上每日服1只雞苦膽。
(2)蛇膽陳皮未,沖服。
(3)百部3g,水煎加糖,口服。
3.針刺療法:取尺澤、合穀,用瀉法。
4.抗生素如紅黴素、氨苄青黴素等可酌情使用,也可短期使用皮質激素,如強的松龍或氫化考的松等。
護理良好護理及環境可減少咳嗽發作,宜保持環境安靜,室內空氣新鮮,冷熱溫度適當,避免給患者各種刺激,以免誘發陣咳。
預防
預防主要採取自動免疫。嬰幼兒常缺乏來自母親的抗體,而且年齡越小,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因此,出生後3個月即應開始接種百日咳菌苗。一般每隔4一6周注射一針“百白破”三聯預防針,連續注射3次,1年後進行強化免疫,至4一6歲時再進行第二次強化免疫。以保持長期穩定的免疫力。對體弱或未經預防接種的嬰幼兒,在與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觸後,採用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或恢復期血清進行被動免疫,可暫不發病。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可用于重症嬰兒患者,以改善及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