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中醫治胃炎 8個驗方讓你選

一、益陰養胃湯
方藥組成:沙參15g, 麥冬12g, 玉竹15g, 生地12g, 白芍15g, 甘草10g, 石斛12g, 川楝子10g, 半夏3g.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熱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低酸者酌加烏梅10g、木瓜12g、山楂12g;大便艱澀加栝樓15g, 決明子12g;便秘加郁李仁12g, 麻仁12g;食少加穀芽15g、綠梅花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疼痛, 嘈雜燒灼, 知饑少納, 口幹引飲, 舌光剝或少苔或有裂紋, 脈細數或弦細;或胃酸缺乏, 胃鏡檢查見胃黏膜輕度充血, 分泌物偏少, 或見腺體萎縮。 中醫辨證屬肝脾陰傷, 胃陰虧虛者。
二、清熱和胃湯
方藥組成:黃芩10g, 連翹12g, 敗醬草20g, 黃連6g, 白花蛇舌草15g, 白芍15g, 蒲公英30g.吞酸加吳茱萸3g、海螵蛸12g、鍛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灼熱疼痛, 口苦且幹, 嘈雜易饑或泛吐酸水苦水, 大便幹結, 舌紅苔薄白或薄黃, 脈弦。 胃鏡見胃黏膜充血水腫或糜爛等。 中醫辨證屬中焦鬱熱, 邪熱犯胃者。
三、疏肝安胃湯
方藥組成:柴明12g, 白芍15g, 香附12g, 元胡12g, 川楝子12g, 烏藥12g, 蘇梗10g, 炙甘草10g.痛甚加九香蟲10g、元胡12g;脹劇加枳殼12g、佛手12g;噯氣加旋覆花10g、佛手12g;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痞滿, 或隱痛, 痛引兩脅, 或攻撐作痛, 舌紅苔薄白, 脈弦。 中醫辨證屬肝失疏泄, 木鬱犯胃者。
四、化瘀理胃湯
方藥組成:丹參30g, 檀香10g, 砂仁6g, 五靈脂10g, 蒲黃10g, 香附12g, 元胡12g, 川楝子12g, 台烏10g.若挾鬱熱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30g;若兼氣虛加黨參20g, 白術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疼痛, 或刺痛、銳痛,
痛處固定, 舌質暗紅或暗紫瘀斑, 舌底絡脈多粗亂而長色青, 脈澀滯不暢。 胃鏡多見腺體萎縮或伴腸腺化生、異型增生。 中醫辨證屬肝脾氣滯血瘀。 氣滯易致瘀, 血瘀多夾氣, 臨症要區分氣滯與血瘀的主次, 靈活用藥, 要注意氣中血藥、血中氣藥的選用。
五、苦辛調胃湯
方藥組成:半夏10g, 黃連6g, 黃芩10g, 吳茱萸6g, 乾薑10g, 黨參12g, 甘草10g.偏寒者加良薑12g、川椒6g;偏熱盛者加山梔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痞滿, 食後為甚, 或隱痛綿綿, 便溏, 兼見燒心泛酸, 口苦而黏, 以燒心而不喜涼飲食為突出表現, 舌質淡紅苔膩, 或黃膩或淡黃膩, 脈細弱。 中醫辨證屬虛實寒熱並見者。 本證大多是在久病脾胃氣虛的基礎上, 或情志化火, 或服食辛辣煎煿, 鬱而化火, 或虛火內灼而引起,
因此在用藥上要掌握寒與熱、虛與實的主次進行調治。
六、化濕醒胃湯
方藥組成:藿香12g, 佩蘭12g, 薏苡仁30g, 白蔻仁10g, 蒼術12g, 厚樸10g, 茯苓12g, 菖蒲12g.偏寒濕加半夏10g、陳皮10g、乾薑10g;偏濕熱加黃芩10g、黃連6g。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胸脘痞悶, 納呆少食, 口淡無味, 渴而少飲, 腸鳴漉漉, 大便稀溏, 身倦困重, 苔膩(黃膩多濕熱, 白膩多寒濕), 脈濡細或緩等症。 中醫辨證屬濕阻中焦, 困遏脾胃者。
七、消食開胃湯
方藥組成:蒼術12g, 厚樸10g, 山楂12g, 神曲10g, 麥芽15g, 半夏10g, 茯苓12g, 陳皮10g, 生薑10g.食阻氣滯作脹加雞內金12g、砂仁6g;甚則大便不通, 腹痛脹滿者加枳實10g、大黃10g;嘔惡痞滿者加藿香10g、木香6g;油膩肉積所傷者, 重用焦山楂;米食所傷者以神曲、麥芽為主;麵食傷者以萊菔子為主。
主治:慢性胃炎複加積滯中阻,
症見胃脘飽脹痞痛, 噯腐吞酸, 惡聞食臭, 糞便異臭, 舌苔厚膩, 脈滑。 中醫辨證屬飲食積滯者。
八、益氣溫胃湯
方藥組成:黨參12g, 黃芪30g, 白術12g, 山藥15g, 扁豆10g, 白芍15g, 陳皮10g, 茯苓12g, 砂仁5g, 乾薑10g, 炙甘草10g.寒象明顯加良薑12g、肉桂6g, 甚者加附片10g、吳茱萸10g、川椒6g;泛酸加海螵蛸12g、煆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不舒, 隱隱作痛, 脘部如墜, 空腹為甚, 食入稍減, 喜熱喜按, 遇寒加重, 便溏不實, 神疲乏力, 少食納呆, 舌淡胖大, 苔薄白或白滑, 或邊有齒印, 脈沉細弱或浮大無力等。 胃鏡檢查見胃黏膜呈淡紅色或蒼白色, 黏膜粗亂, 或見散在斑片狀充血。 中醫辨證屬脾失健運, 胃陽不足, 脾胃虛寒者。
慢性胃炎, 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臨床上多見虛實相兼或虛多實少之症。
初病在氣, 久病見陰虛絡瘀或虛寒兼瘀者為多。 治療上一要補虛扶正, 即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增加胃黏膜細胞保護因數的釋放, 調整胃腸功能, 藥用黨參、黃芪、麥冬、當歸、菟絲子、枸杞子等;二要活血和絡, 改善胃部血液迴圈, 促進炎症細胞吸收, 藥用丹參、川芎、赤芍、失笑散;三要清熱解毒, 防止癌變, 對於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者, 選用白花蛇舌草、莪術、半枝蓮、龍葵等;四要根據患者體質, 病情寒熱虛實因人而治;五要注意飲食調節, 忌生泠、辛辣煎煿及厚膩之品, 同時要調情志、避風寒,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