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醫對痤瘡病因的研究在傳統肺熱、風熱、血熱、濕熱等發病理論的基礎上, 提出了沖任不調、腎陰不足、血瘀痰結等觀點, 進一步補充、完善了青春痘的發病機制, 也給痤瘡的治療提供了有利的依據, 下面將關於中醫痤瘡的分類的詳細內容介紹給大家, 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
肺經風熱型
油性皮膚多見。 表現為顏面潮紅, 瘙癢, 或有膿皰, 可有口幹, 苔薄黃, 舌紅, 便黃, 大便乾燥, 脈細數等症狀。 一般鼻周及胸背部痤瘡屬肺, 是由肺經風熱阻於肌膚所致。
肝氣鬱結型
多見於年齡偏大的女性, 痤瘡反復發作,
脾胃濕熱型
皮疹紅腫瘙癢, 常伴有大便不暢, 消化不良, 腹脹, 苔黃膩, 脈滑數等症狀。 常由於過食肥甘、油膩、辛辣食物, 導致脾胃蘊熱, 濕熱內生, 薰蒸于面部而成。
肝腎陰虛型
多見於30歲以上的成年人, 皮疹色紅不鮮, 常見面色晦暗, 色素沉著, 神疲乏力, 苔薄白, 脈濡滑等症狀。
熱毒血熱型
面部、胸背部或臀部皮疹較多。 表現為結節及多數大小膿皰, 可以擠出黃白色碎米粒樣脂栓, 皮疹紅腫疼痛。 伴口臭口苦, 大便黏滯不爽, 便秘, 尿黃。 舌紅, 苔黃膩, 脈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