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使用抗菌素誘發藥物熱,如何治療?

張先生平素體健, 最近因業務繁忙, 頻繁出差, 終於不勝旅途勞頓, 在到達目的地後不久即出現頭痛、鼻塞、全身不適, 自服傷風感冒膠囊、阿莫西林後未好轉, 症狀反而加重, 伴咳嗽, 隨即至鄉醫院就診。 醫生給他用氨苄青黴素靜脈點滴後, 症狀未見好轉, 體溫反而有所上升, 遂改用頭孢菌素靜脈點滴, 咳嗽好轉, 體溫稍降, 但很快上升, 並感覺胸背部“痤瘡”明顯增多, 不得不帶病返回市區。 到市級醫院就診時, 醫生發現王先生雖然發熱多日, 但精神狀況良好, 追問其病史, 得知患者起病後曾用過上述幾種抗菌藥,

且靜脈用藥後出現發熱, 夜間體溫多正常。 醫生經檢查, 發現其胸背部上的“痤瘡”實際上是藥疹, 最後確診王先生反復發熱的罪魁禍首是抗菌藥本身。 醫生遂停用所有抗菌藥, 停藥後第二天, 王先生體溫降至正常。

其實, 張先生患病之初可能僅是由一般病毒引起的傷風感冒, 或輕微氣管、支氣管炎, 但他反復使用抗菌藥, 結果導致體溫稍降繼而上升不退, 這種由藥物引起的發熱, 醫學上稱之為藥物熱, 屬於藥物不良反應之一。 作為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抗菌藥, 為什麼本身也會導致患者發熱呢?

抗菌藥對人體來說是“異物”, 進入人體內後, 可作為抗原引起一系列免疫反應。 當患者再次用藥時, 可引起各種類型的過敏反應,

表現為藥疹、藥物熱等。 典型的藥物熱多出現於用藥後的第7~10天, 如果以前接觸過相同藥物, 則可以在用藥後數小時內出現發熱, 個別患者可短至一小時或長達25天。 藥物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 可表現為任何熱型。 多數患者僅有發熱而無其他症狀, 通常一 般情況良好, 即使較長時間發熱, 也無慢性病面容, 甚至不伴有體溫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 少數患者症狀較重, 出現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寒戰等。 部分患者伴有哮喘發作、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等過敏症狀, 平時有食物或藥物過敏的患者, 即過敏體質者更容易發生。

因此, 接受抗菌藥物治療的發熱患者, 如果在藥物對致病菌具有針對性、劑量充足的前提下, 用藥48~72小時後仍然發熱,

甚至體溫更高, 或者在用藥後體溫一度下降, 感染症狀緩解, 但不久體溫又明顯升高時, 患者不要隨意加大抗菌藥劑量或聯用抗菌藥, 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由醫生決定是否加用抗菌藥。 如果醫生考慮發熱加重是由抗菌藥引起的, 只要停用抗菌藥, 大多數患者的體溫在24~48小時內恢復正常。

針對抗菌藥引起的藥物熱, 除停用抗菌藥外, 醫生還會通過補液加快藥物排泄, 對病情嚴重的患者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對高熱或超高熱的患者同時應用物理降溫, 但對酒精過敏者禁用酒精擦浴, 禁用酒精做溶劑的氫化可的松。

預防抗菌藥引起的藥物熱, 最好的辦法是不濫用抗菌藥, 因為任何一種抗菌藥都可能引起藥物熱,

尤其是過敏體質者。

另外, 曾經發生過藥物熱的患者, 以後應避免使用同種、同類抗菌藥, 以防重蹈覆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