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克羅恩病的中醫辨證治療

克羅恩病多由飲食不節, 感受外邪, 情志不暢, 以及久病體虛所致, 濕邪內蘊、氣血壅滯、脾腎虧虛是克羅恩病的病機關鍵, 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是共同特點, 本虛責之脾、腎氣虛或陽虛, 標實責之濕熱壅滯、肝氣鬱結或氣滯血瘀。

辨證治療:

1.濕熱內蘊證:腹痛拒按, 瀉下急迫, 或大便溏滯不爽, 大便黃褐而臭, 或下痢赤白, 或便秘, 肛周膿液稠厚, 肛門脹痛灼熱, 煩渴喜冷飲, 小便短黃, 舌紅苔黃膩, 脈弦滑或滑數。

治宜清熱化濕, 調氣行血。 方為白頭翁湯, 白頭翁 15g、黃柏 12g 、黃連 6g、秦皮 12g。 熱毒壅盛者加連翹、蒲公英、生地、丹皮, 清熱涼血止血;便血嚴重,

粘液較多者加蒼術、薏苡仁;腹痛較甚者, 加延胡索、烏藥、枳實理氣止痛;腹部堅塊, 宜加三棱、莪術;身熱甚者加葛根。

2.寒濕困脾證:腹痛急暴, 得溫痛減, 大便溏薄, 或清稀如水樣, 或下痢赤白粘凍, 白多赤少, 頭身困重, 舌淡苔白膩, 脈濡緩。

治宜除濕散寒, 理氣溫中。 方為胃苓湯, 蒼術10g, 厚樸10g, 陳皮5g, 甘草5g, 白術10g, 桂枝5g, 豬苓10g, 澤瀉10g, 生薑10g, 紅棗10g。 腹痛怕涼喜溫者加炮姜溫中散寒;下痢赤白粘凍, 白多赤少, 去澤瀉、豬苓, 加芍藥、當歸以活血和營;久瀉不止者, 加苡仁、山藥、赤石脂、石榴皮、烏梅、訶子, 健脾化濕, 澀腸止瀉。

3.脾腎陽虛證:病程較長, 腹痛隱隱, 時作時止, 痛時喜溫喜按, 肛周膿液稀薄, 肛門隱隱作痛, 大便稀溏, 或黎明即瀉, 食欲不振,

神疲肢冷, 腰酸多尿, 舌質淡, 或胖有赤印, 苔白, 脈沉或細無力。

治宜健脾溫腎, 固澀止瀉。 方為參苓白術散合四神丸, 蓮子肉9g、薏苡仁9g、縮砂仁6g、桔梗6g、白扁豆12g、白茯苓15g、人參15g、甘草9g、白術15g、山藥15g、肉豆蔻6g、補骨脂12g、五味子6g、吳茱萸6g。 腹痛甚加白芍緩急止痛;小腹脹滿加烏藥、小茴香、枳實理氣除滿;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麥芽等;虛寒盛、腹瀉如水樣者, 可加理中東加附子、肉桂;大便滑脫不禁加赤石脂、訶子澀腸止瀉。

4.肝鬱脾虛證:每因憂鬱惱怒或情志不遂而腹痛泄瀉, 以脹痛為主, 噯氣食少, 舌淡紅脈弦。

治宜疏肝理氣, 健脾和中。 方為痛瀉要方合四逆散, 白術30g、白芍20g、陳皮15g、防風20g、柴胡6g、枳實6g、芍藥6g、炙甘草6g。 排便不暢, 矢氣頻繁者加枳實、檳榔理氣導滯;腹痛隱隱, 便溏薄,

倦怠乏力者加黨參、茯苓、炒扁豆健脾化濕;協脹痛者加柴胡、香附疏肝理氣;有黃白色粘液者加黃連、白花蛇舌草清腸解毒利濕。

5.氣滯血瘀證:腹部積塊軟而不堅, 脹痛不移, 或腹部積塊, 硬痛不移, 下痢純血, 腹痛拒按, 胃納不佳, 消瘦無力, 舌質紫暗, 或有瘀斑, 脈弦或脈細澀。

治宜活血化瘀, 行氣消積。 方為少腹逐瘀湯, 小茴香7粒、乾薑0.6g、延胡索3g、沒藥6g、當歸9g、川芎6g、官桂3g、赤芍6g、蒲黃9g、五靈脂6g。 腹脹甚者加枳實、厚樸;嘔吐, 加生赭石、半夏、竹茹、生薑等降逆止嘔;有包塊者加炮山甲、皂角刺, 活血消積, 軟堅散結;痛甚者加三七末、白芍活血緩急止痛;熱甚便秘者加大黃、厚樸、銀花、黃芩、枳實等;寒甚, 加乾薑、附子、大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