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給孩子用藥時應注意什麼?

俗話說, 是藥三分毒。 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眾所周知, 大多數的藥品在代謝過程中要經過肝臟的解毒和腎臟的排泄, 然而, 3歲前的孩子, 各臟器的功能都尚處在需要完善之中, 用藥不當, 對孩子健康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對給孩子用藥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劑量:劑量不足會收不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還易產生抗藥性, 而劑量過大又會增加不良反應甚至使孩子中毒。

在藥物的吸收和體內迴圈及排泄諸方面, 兒童通常要較成人為快。 加之不同年齡其組織器官的發育分化程度不同, 兒童體內的生化反應與成人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劑量問題更應引起父母注意。 例如, 小兒對嗎啡就很敏感, 故3歲前的孩子忌用。 此外, 在應用酸性、鹼性及利尿藥等藥品時, 孩子較之成人也更易出現中毒或其他不良反應。 但是, 孩子對催眠藥、強心甙、磺胺藥、抗生素、抗痙藥、激素等的耐受性則較成人大。

在考慮劑量時, 還應考慮給藥途徑不同, 劑量也應有所調整。 例如, 肛門給藥, 用藥劑量往往是口服給藥的2倍;皮下注射可為口服給藥的1/2, 若是靜脈給藥, 用量還可酌減。

有些家長求愈心切, 以為只要給孩子多吃一點, 孩子就會好得快, 結果加大劑量導致中毒。 孩子用藥劑量常是按年齡或公斤體重來計算的, 如孩子發育差, 較之同齡兒瘦小許多,

用量應酌減;若孩子身高體重都明顯超過同齡兒, 可由醫生決定適當增加用藥量。

不僅治療藥要嚴格掌握劑量, 一些“保健藥”也不能濫用。 有的家長給孩子長期大量服用魚肝油, 結果造成蓄積中毒。

2.用藥時間:由於藥物在體內代謝的情況不同, 所以用藥的時間也有差異。 例如, 有的藥品要求4小時一次, 如果超過4小時再用藥, 體內的有效濃度會下降, 治療將無保證。 特別是應用一些抗生素時, 體內有效濃度下降還會給病原微生物喘息時機, 易使疾病反復或讓微生物產生抗藥性。 有些藥是不需連續服用的, 多只用一次或二次, 如止痛劑等。 有些藥物應空腹服如打蟲藥;有些藥物飯前服, 如苦味健胃藥;有的藥物睡前服如鎮靜藥;有的藥物飯後服如對胃有刺激的藥等等。

3.貴重藥或新藥並不一定就是好藥:孩子生病, 父母自然會心急如焚, 不少家長在孩子生病後, 都希望醫生給孩子開些“好藥”。 一位家長帶孩子看病後, 一劃價, 看沒多少錢, 便折回來求醫生換些好的。

醫生說, 阿苯退燒不錯。 他卻說, 才這點錢, 肯定不是好的。 醫生無奈, 只好給他換了進口退燒藥和克比奇, 這位家長才算放心地帶孩子回家。 其實, 治療效果與價錢是不成正比的, 便宜而對症就是好藥, 貴若不對症, 或即使對症也未必就比便宜藥強。

新藥等於好藥的想法也是不確切的:從安全有效角度看, 老藥是經過了長期考驗證實確有療效的, 而其不良反應, 人們也知道得一清二楚。

對於新藥, 醫生多並不熟悉其性質, 對其不良反應也知之不多。

例如, 當年四環素族抗生素問世時, 因其抗菌譜廣, 療效明顯, 在兒科被廣泛使用, 直到數年後, 大街上許多漂亮女孩一張口紛紛露出滿口灰牙時, 四環素才在兒科停用。

4.不要常吃小藥:不少家長喜歡給孩子吃“小藥”。 所謂小藥, 通常是牛黃鎮驚丸、抱龍丸、回春丹、至寶錠之類的兒科。 父母給孩子用小藥的原因是認為小藥安全, 可以防病。

但實際上, 這些藥其性多峻烈。 有苦寒之劑芩連;有“香竄”的冰麝;有定神智的朱砂等等。 所以, 古代醫生就指出:“牙兒嫩小不耐傷, 湯丸莫妄嘗”。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