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腎癌的治療, 早在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就已論及。 以後歷代醫家不斷充實補充, 特別是近代醫家在大量臨床實踐中確定了辨證施治, 攻邪扶正的辨治模式。 進一步證明了通過中醫治療, 不但能為腎癌者手術化療創造條件, 並可減輕不良反應, 同時在消滅抑制殘餘癌, 提高生存率方面, 起著關鍵作用。
腎癌的專業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1)心腎陰虛證。
主證:腰部包塊較小, 邊緣清楚, 質中硬, 固定不移, 腰痛喜按, 心慌, 手足心熱, 小便色黃帶紅, 舌尖紅, 苔薄, 脈沉細。
治法:滋陰補腎, 涼血止血。
方藥:六昧地黃湯(《小兒藥證》)加減。
分析:六味地黃湯為滋陰補腎之代表方。 方中生地滋陰補腎為主藥;輔以山茱萸養肝益精;山藥補脾陰而攝精微, 三藥合用, 以達三陰並補之功。 配以茯苓淡滲利濕, 桑寄生補腎健腰, 鱉甲滋陰補腎。 並用三七、阿膠涼血止血。 再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以制癌瘤。 備藥合用滋陰不留邪, 止血不留瘀, 攻邪不傷正。 適合腎癌早期心腎陰虛患者服用。
2)氣血瘀結證。
主證:腰部或腹部包塊日漸增大, 腰痛較劇, 血尿加重, 食欲不振, 面色蒼白無華, 溲赤便堅, 舌邊舌尖有瘀點, 苔薄, 脈細澀。
治法:活血消結, 祛瘀止痛。
方藥:大黃瘙蟲丸(《金匱要略》)加減。
大黃, 水蛭, 瘙蟲, 莪術, 生地, 紅參, 黃芪, 甲珠, 赤芍。
疼痛劇烈者加玄胡、郁金、乳香、沒藥。 出血多者加炒蒲黃、阿膠、三七粉。
分析:大黃瘙蟲丸為《金匱要略》中破血消結之代表方。 瘙蟲即地鱉蟲、化瘀通經為主藥, 配大黃、水蛭、莪術活血行瘀, 入絡搜邪;再用生地、甲珠、赤芍, 益陰養血;紅參、黃芪益氣固本。 諸藥合用, 攻補兼施以達祛邪挾正之目的。 適合於腎癌氣血瘀結之患者服用。
3)腎陽虛衰證。
主證:腰部腫塊明顯, 尿血不多, 腰痛, 四肢不溫, 溲清便溏, 舌淡苔薄, 脈沉細。
治法:溫陽補腎, 祛瘀解毒。
方藥: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 肉桂, 附片,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茯苓, 淫羊藿, 三七粉, 人參, 丹參, 半枝蓮, 白花蛇舌草。
分析:腎氣丸為溫陽補腎之代表方。 肉桂、附子溫腎助陽為主藥;配以熟地、山藥、山茱萸肉益陰攝陽。
4)濕熱瘀滯證。
主證:腰部或腹部腫塊日見增大, 腰痛加劇, 血尿不止, 伴有發熱、口渴、納少、噁心嘔吐, 脈滑數, 舌質暗紅, 苔黃白。
治法:清熱利濕, 活血散結。
方藥:龍蛇羊泉湯(《中醫腫瘤學》)加減。 白英, 龍葵, 蛇莓, 半枝蓮, 霍麥, 黃柏, 元胡, 土茯苓, 大小薊各, 仙鶴草, 竹茹、竹葉各。
分析:白英、龍葵、蛇莓、半枝蓮、黃柏、土茯苓清熱解毒抗癌;瞿麥、竹葉清熱利尿;大小薊、仙鶴草清熱止血;元胡活血止痛;竹茹清熱和胃。 諸藥合用以達清熱解毒利濕止血抗癌之目的。
5)氣血雙虧證。
主證:腰部或腹部包塊日見增大, 腰痛加劇, 伴有乏力氣短, 心悸心煩, 面色蒼白, 貧血消瘦, 口幹, 低熱, 脈沉細數, 舌淡有瘀點, 苔白或黃。
治法:補氣養血, 化瘀解毒。
方藥:八珍湯(《正體類要》)力口減。 黃芪, 太子參, 雲苓, 豬苓, 幹地黃, 當歸, 赤白芍各, 女貞子, 地骨皮, 幹蟾, 僵蠶, 半枝蓮。
分析:八珍湯即四君子湯和四物湯合方, 四君子湯健脾補氣, 四物湯滋陰補血, 二者合而用之, 陰陽兼顧, 氣血雙補。 因見本證, 已屬晚期, 氣血大虧, 不克攻伐, 故以扶正補氣養血為主, 重用半枝蓮解毒清熱;幹蟾、僵蠶攻毒散結, 以減輕痛苦, 延以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