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肌腱腱鞘炎是由於屈指肌腱與掌指關節處的屈指肌腱纖維鞘管反復摩擦,
產生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
局部出現滲出、水腫和纖維化,
鞘管壁變厚,
肌腱局部變粗,
阻礙了肌腱在該處的滑動而引起的臨床症狀。
當腫大的肌腿通過狹窄鞘管隧道時,
可發生一個彈撥動作和響聲,
故又稱為“扳機指”或“彈響指”。
其臨床表現主要為手掌部疼痛、壓痛和患指伸屈活動受限。
屈指肌腱腱鞘炎鉤針療法一
部位:患指掌指關節處的掌面的硬結或條索狀物。
操作規程:令患者伸開手指,
掌心向上,
在患指掌指關節處的掌面有一硬結或條索狀物,
其壓痛明顯,
在極度伸屈患指時,
其硬結或條索狀物隨之滑動,
而滑動的距離就是狹窄部位,
也就是針刺鉤割的施術部位(不可將結節或條索狀物當成狹窄部位)。
伸直患指,
做好標記,
局部常規消毒,
醫者用左手示指、中指固定施術部位肌腱,
右手持筆式待針,
使針柄與皮膚呈75°角迅速刺入狹窄部位,
然後將針柄扭正與皮膚垂直,
上下提動針柄(用力要均勻),
可聽到割斷皮下纖維之聲,
一般提動針柄鉤割10次左右就聽不到聲音,
這說明巳將狹窄部位完全割開。
出針時針柄恢復到進針時的角度,
使針尖部順針而出,
可減少皮損。
出針後再將患指向遠端背屈、牽拉,
促使瘀血排出,
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
檢查手指屈伸有無絞鎖,
如有絞鎖,
需調整進針部位重做1次,
直至屈伸無絞鎖,
才告施術完畢。
囑患者每日練習患指伸屈20次左右,
防止粘連。
操作間隔:若1次治療後仍未徹底痊癒,
可間隔1周後行第2次治療(因為針後1周內,
在施術部位有輕微創傷,
若針刺則痛甚)。
注意事項:連續工作時間不宜過長,
工作結束後,
要多揉搓手指和手腕,
再用熱水泡手。
冬天洗衣服時,
最好用溫水,
下雪後掃雪,
也要戴上棉手套,
防止手部受寒。
輕輕握起拳頭,
然後張開,
將手指伸直,
如此反復練習有助於緩解刺痛。
屈指肌腱腱鞘炎鉤針療法二
部位:患指遠側掌橫紋深處,
約豌豆大小結節,
壓痛明顯處。
操作規程:先在患指遠側掌橫紋深處,
摸清發炎肥厚的腱鞘,
為約豌豆大小結節,
壓痛明顯。
然後常規消毒,
令患者掌面向上平放桌面,
醫者左手拇、示兩指分別按於肥厚腱鞘上下方,
右手持鋒鉤針于結節下方正中垂直進針,
隨即深刺至鞘下並將針柄扭至與皮膚垂直,
順肌腱走行方向,
向上、向遠端鉤割數次,
可聽到部分指鞘韌帶被割斷之聲,
囑患者伸屈患指,
彈響消失,
即可出針。
出針後將患指用力向遠端牽引,
並擠壓局部,
以促使增生水腫腱鞘內積液排出。
操作間隔:一般1次即愈,
效果不佳者酌情再次操作。
屈指肌腱腱鞘炎鉤針療法三
部位:患指硬節處或壓痛點。
操作規程:令患者手心向上平放於治療臺上。
在患指硬節處或壓痛點用甲紫點按定位。
常規皮膚消毒。
術者戴無菌手套。
術前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2ml加0.3ml曲安奈德注射液,
行局部封閉。
術者立於肢體遠端,
用朱氏鉤針刀垂直刺入皮膚,
調轉刀鋒90°向前平推0.5~lcm,
讓弧形刀背鈍性分離皮下組織,
以免損傷,
再將針刀轉回90°,
刺入腱鞘,
刀柄抬高45°向遠端鉤割,
同時聽到割斷纖維之聲,
術中檢查患指,
若自行伸屈活動正常,
彈響消失即拔出鉤針刀,
若症狀仍存在,
繼續鉤割松解,
直到症狀消失為止。
用無菌紗布在手術區加壓3~5分鐘,
同時用手牽引患指做2~3次手指被動過伸活動,
使手指肌腱張開,
消毒,
貼創可貼,
囑兩天內手指不沾水。
操作間隔:一般1次即愈,
效果不佳者酌情再次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