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腦癱飲食有2大要點 4種治療法有效治腦癱

家有小兒腦癱的患兒, 在飲食上要注意哪些要點呢?雖然及時治療對腦癱患兒固然重要, 但日常的飲食也是腦癱康復的關鍵所在。 那麼小兒腦癱飲食要點有哪些呢?

小兒腦癱的原因

1、分娩期的因素

⑴難產:可致嬰兒頭部受傷、顱內血腫等;⑵小兒腦癱的原因之早產:早產兒體重小、發育不完善, 較易發生缺氧和顱內損傷;⑶新生兒窒息。 小兒腦癱的原因如出生時無呼吸, 濫用激素催產等均可是嬰兒缺氧而致腦損傷。

2、出生後病因

腦部感染如腦膜炎、腦炎等, 頭部外傷或顱腦內出血, 感染引起的高燒或嚴重腹瀉引起重度脫水。

這些小兒腦癱的原因是比較常見的。

3、妊娠期因素

在妊娠過程中, 如何導致胎兒缺血、缺氧的因素, 均可導致胎兒大腦受損, 這也屬於引起小兒腦癱的原因之一。

腦癱的分類

1、手足徐動型:主要病變部位集中在錐體外系, 常常表現為四肢、頭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蟲樣”不自主運動。 緊張、興奮時加重, 安靜時減輕, 入睡後多動消失。 多動症狀在進行有意識的動作時尤為明顯, 如取拿物品時不能順利接觸該物品, 而是上肢高舉或伸向後方, 搖動, 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動增多, 表情怪異。 協同運動能力極差。 由於顏面肌肉、舌肌及發聲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語言障礙。 單純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常肌張力減低, 腱反射不亢進,

亦無病理反射。 但本型常與痙攣型共同存在。

2、痙攣型:腦癱患兒大多數屬於這種類型的。 也是最為常見的臨床類型。 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折刀樣”增高, 以屈肌張力增高為主, 下肢內收肌群尤為顯著。 患兒雙大腿外展困難, 膝部屈曲不易伸直, 腓腸肌收縮而致跟腱攣縮。 豎立抱起時兩下肢伸直、內收並內旋, 兩腿交又呈剪刀狀。 行走時呈“剪刀狀”痙攣性癱瘓步態, 足尖著地。 上肢表現為肘、腕關節屈曲。 受累肢體呈典型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腱反射亢進, 病理反射陽性。 根據受累部位的不同, 痙攣型腦性癱瘓又可分為四肢癱、偏癱、三肢癱及單癱等。 其中以四肢癱或偏癱較為多見, 其他類型少見。

3、共濟失調型:這種類型較少見,

主要表現為小腦病變體征, 常見眼球震顫, 辨距不良, 步態不穩、搖晃及意向性震顫等。 肌張力偏低, 腱反射不亢進。

小兒腦癱飲食有2大要點

要點一

飲食宜定時定量, 少食多餐, 多食滋腎養肝, 健脾胃養心血之品, 常飲骨頭湯;多食桂圓、大棗、蓮子、黃芪、黨參、胡桃、山yao等以達強筋健骨, 補益脾胃的功能。 對於心脾兩虧的患兒, 應根據其脾胃吸收功能, 逐步加強飲食營養。 可用茨實、薏米、山藥、北芪煲瘦肉湯, 或茨實、薏米、肉汁煮粥服用等, 耐心喂服, 保證能量供給。 施以調整情志的飲食以使患兒心情愉悅, 處於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 應避免引起脾氣的食物。

要點二

應詳細瞭解患兒的飲食習慣, 要細嚼慢飲, 避免粗糙的食物, 選擇易肖化、高蛋白、高維生素、低鹽、低糖、低脂肪的食物,

並在色、香、味上加以調整, 以保證患兒的營養供應。

小兒腦癱早期治療辦法

物理治療

低頻電脈衝電療法, 神經肌肉電刺激可促進神經組織發育, 從而減輕功能障礙程度。 每日一次, 30~40次為一個療程, 休息7~10天再重複。 水療法, 水的溫熱刺激和水波衝撞的刺激, 可降低肌張力。 水療室一般20~25攝氏度, 水溫34~38攝氏度。 每次15~20分鐘。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是治療腦癱的基礎, 也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 它是應用多種治療技術來對腦癱患兒的功能障礙進行治療。 如關節活動技術、關節送動技術、軟組織牽伸技術、平衡協調訓練、肌力耐力訓練、步態訓練等等, 對腦癱患兒全面來康復。

使用矯形器具

腦癱患兒的訓練中,

支具的應用很重要, 如年幼的痙攣性腦癱患兒, 因其下肢小腿後側肌群痙攣, 使足後跟不能落地、踝關節不穩定、扁平足也較多見, 可使用足踝矯形支具, 究竟選用何種矯形器, 最好到專科醫院請矯形師檢查病人後再作決定。

合併症的治療

合併症癲癇者需控制癲癇的發作, 並根據患兒情況矯治視覺、聽覺、語言方面功能障礙, 改善和發展認知功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