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針灸閃罐治療腸梗阻術後腹脹

患者, 女, 42歲, 於2015年10月18日來診。 訴腸梗阻術後20天, 反復腹脹、噁心、嘔吐10餘天。 20天前因腸梗阻他院行手術治療, 術後恢復可, 飲食二便正常, 10天前行上腹CT造影後出現腹脹、噁心、嘔吐, 嘔吐物為胃內容物, 難以進食水, 無發熱、胸悶、停止排便等症狀。 現有上腹部脹滿, 上脘穴區有壓痛, 排氣排便尚可, 腹部平坦, 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等, 腹軟, 未見明顯壓痛、反跳痛、墨菲征等;腹部叩鼓音, 未見移動性濁音、肝腎叩擊痛等;肝脾未觸及, 腸鳴音正常存在, 不亢進。 舌紅、苔白膩, 脈弦滑。

診斷

腹脹(肝鬱脾虛, 陽虛血瘀)。

治療

腹部震顫閃罐 按順時針方向,

以3號玻璃罐由左梁門→左天樞→左水道→關元→右水道→右天樞→右梁門→中脘→左梁門, 迴圈閃拔, 並在腧穴留罐時手持玻璃罐底部以掌部帶動玻璃罐施以低頻震顫手法, 頻率300~600次/分, 操作時間20~60秒, 然後起罐, 再在下一腧穴如此操作, 每穴閃罐10~15次, 以患者自感腹部有溫熱感、放鬆感、腹部皮膚潮紅為度。 留罐取穴梁門、天樞、水道、章門, 留罐10分鐘。

針刺取穴 曲池、合穀、中脘、梁門、天樞、水道、氣海、足三裡、陰陵泉、上巨虛、下巨虛、太沖。 操作時讓患者仰臥取位元, 穴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 使用0.30毫米×40毫米針灸針, 腧穴常規直刺20~35毫米, 留針30分鐘。

艾條溫和灸上巨虛 以患者感覺耐受為度, 每次30分鐘。 治療1次/日, 每5為一個療程。 首次治療時排氣增加,

腹脹、噁心的症狀即感減輕;第1次治療後自述食欲有所增加, 早晨有噁心未出現嘔吐, 體力有所恢復;第3次治療後腹脹消失, 上脘穴區壓痛消失, 自針灸後未再出現嘔吐, 偶有噁心, 排便每日1次;第6次治療後病症基本消失, 進食後偶噁心, 辦理出院手續;而後, 門診繼續鞏固治療3天, 諸症消失, 停止治療。

討論

依據臨床觀察, 提出綜合採用腹部震顫閃罐、艾灸、針刺等多種方法“雜合以治”以提高治療腸梗阻術後腹脹臨床療效的方案。 “雜合以治”的思想源自《素問·異法方宜論》:“故聖人雜合以治, 各得其所宜。 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 得病之情, 知治之大體也”, 這是依據病邪的特異性、中病層次、體質特異性及刺灸法的特異性選擇不同針灸方法的原則。

腹部震顫閃罐直接作用於局部可以改善微循環, 擴張血管, 促進血液迴圈, 亦有加快鎮痛類藥物代謝之功效, 在腹部閃罐時, 同時施以低頻震顫手法, 類似於推拿中的震法, 同樣可以起到減輕疼痛、調節胃腸蠕動、調節內分泌和自主神經功能、安定情緒的作用, 其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 可快速恢復胃腸功能;艾灸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可行氣止痛、溫陽通絡;“大腸手陽明之脈, ……絡肺, 下膈, 屬大腸”, 故針刺取曲池、合谷以宣肺通腸、行氣活血;中脘、梁門、天樞、水道、氣海為腹部局部取穴, 可調暢局部氣血, 改善胃腸蠕動;足三裡、上巨虛、下巨虛, 分別為胃、大腸、小腸之下合穴, 三穴配合使用可行健胃、降濁、導滯之功;太沖為肝經之原穴,
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 二穴配合使用可疏理肝氣、強健脾胃。 諸穴合用, 總以疏肝健脾、溫陽活血, 則諸症得以消除。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