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積是由多種慢性疾病引起的一種疾病, 臨床以面黃肌瘦、毛髮稀疏枯焦、腹部膨隆、精神萎靡為特徵。 一般多見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 常見於小兒餵養不良、病後失調、慢性腹瀉、腸道寄生蟲病等。
多由稟賦較弱, 餵養不當, 或乳食無度, 飲食不節, 壅滯中焦, 損傷脾胃, 不能消化水谷形成積滯, 由於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 機體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 而生長發育迅速, 對水穀精微的衙要址大。 因此, 產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 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 就像填鴨一樣喂哺飲食尚不能自節的嬰幼兒, 俗話說:“乳貴有時,
本病的病位在脾胃, 病性有虛有實, 主要病機是脾胃虛弱, 運化失調。 本證形成後, 日久不愈, 又可變生他證。
取穴:四縫(雙)。
操作規程:用三棱針挑治法。 穴位常規消毒後, 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 另一手持三棱針以15°~30°角刺入2~3mm後, 上挑針尖, 挑破皮膚或皮下組織, 繼用手輕輕擠出黃色液體或血液, 隨之用消毒棉球擦去, 直至擠不出液體為止。
療程:隔日1次, 4次為1個療程。
主治:小兒疳積。
小兒疳積三棱針療法二
取穴:第一組為四縫(雙), 第二組為中脘、足三裡(雙)。
操作規程:第一組用三棱針挑治法。 穴位常規消毒後, 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 另一手持三棱針以15°~30°角刺入2~3mm後, 上挑針尖, 挑破皮膚或皮下組織, 繼用手輕輕擠出黃色液體或血液, 隨之用消毒棉球擦去, 直至擠不出液體為止。
第二組穴用亳針刺法, 中脘用平補平瀉法, 足三裡用補法。 對嬰幼兒可採取速刺不留針。 重症疳積之第二組穴用灸法。
療程:每3日1次, 5次為1個療程。
主治:小兒疳積。
小兒疳積三棱針療法三
取穴:第一組為四縫(雙), 第二組為中脘、足三裡、脾俞、胃俞、內落枕(雙)。
操作規程:第一組用三棱針挑治法。 穴位常規消毒後,
第二組穴用毫針刺法, 得氣後出針, 速刺不留針。
療程:每日1次, 3~6次為1個療程。
主治:小兒疳積。
小兒疳積三棱針療法四
取穴:第一組為四縫(雙), 第二組為足三裡、百蟲窩(雙), 病久體弱者配脾俞、胃俞。
操作規程:第一組用三棱針挑治法。 穴位常規消毒後, 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 另一手持三棱針以15°~30°角剌入2~3mm後, 上挑針尖, 挑破皮膚或皮下組織, 繼用手輕輕擠出黃白色液體或血液, 隨之用消毒棉球擦去。
第二組穴用毫針剌法, 足三裡用補法, 百蟲窩用瀉法。 配穴用艾條懸灸。
療程: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兒疳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