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療法 常用小兒推拿手法和穴位操作

小兒推拿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 治于小兒嘔吐、食積、厭食、便秘、腹痛、脫肛、感冒、咳嗽、哮喘、發熱等疾病, 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 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 以達到治病保健的方法。

由於小兒在生理、病理上的特點, 所以小兒推拿也有其特定的穴位和術式。 而且小兒推拿療法歷史悠久, 易為患兒接受, 用於治療小兒的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療效。

小兒推拿穴位的操作方法。

小兒推拿所使用的穴位, 根據其手法操作可分為直線、旋轉及垂直方向, 可根據操作方向來決定補瀉原則。

1、直線方向

主要是應用推、捏等法施於直線狀穴位。

補瀉原則為:向心方向推為補法, 離心方向推為瀉法, 來回推為平補平瀉法。 有些非特定穴在經絡線上的補瀉原則有些不同, 順經方向推為補, 逆經方向推為瀉, 來回推為平補平瀉。

2、旋轉方向

多用於揉、運、摩等手法, 施於面、點狀穴位。

補瀉原則:順時針方向旋轉為補, 逆時針方向旋轉為瀉, 雙向旋轉為平補平瀉。 如果是左右對稱的兩個穴位時, 向內旋轉為補, 向外旋轉為瀉, 雙向旋轉為平補平瀉。

3、垂直方向

多用於按、掐、拿等手法, 施於點狀穴位。

其補瀉原則以手法的輕重定補瀉, 重手法為瀉法, 輕手法為補法, 不輕不重為平補平瀉。

小兒推拿療法的手法特點:

由於小兒肌膚嬌嫩、神氣怯弱, 因此在推拿治病時, 其手法強調的是輕柔、滲透, 要求輕快柔和, 平穩著實。

小兒推拿的手法是輕快柔和的, 有的手法雖與成人推拿手法相同, 但其手法動作和操作方法不同, 治療的穴位也不同。

常用小兒推拿手法

推法

用拇指面(正、側兩面均可)或食、中指面, 在選定的穴位上作直線推動, 稱直推法;用雙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兩端分開推, 稱分推法。

揉法

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 在選定的穴位上貼住皮膚, 帶動皮肉筋脈作旋轉回環活動, 稱揉法。 治療部位小的用指端揉, 大的部位用掌根揉。

捏脊法

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

食指半屈, 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 然後頂住患兒皮膚, 拇、食指前移, 提拿皮肉。 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 推動至大椎兩旁, 算作捏脊一遍。 此法多用於小兒疳積, 故又稱“捏積”。

推脊法

用食、中指(併攏)面自病兒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處, 稱推脊法。 此法適用於高熱。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