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什麼是藥對

藥對為兩味中藥配對應用, 故又稱對藥、兄弟藥、姊妹藥與搭檔配伍。

藥對是複方中一種比較固定的最小組方單位, 臨床上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兩藥同時應用, 既比一般的複方為簡單, 卻又具備複方配伍的基本特點。 不但可以提高療效, 還可減少毒性和副作用。 藥對的實質性內容, 自古已有。 例如“七情合和”即與藥對有很大關係。 但作為特有名詞的提出, 施今墨、秦伯未、呂景山等是有首創之功的。 陳維華的《藥對論》與蘇慶英的《中醫臨床常用對藥配伍》是這方面的最早專著。 人類最初應用藥物來防治疾病是從單味藥開始的,

諸如“頭痛用防風, 腰痛用杜仲”, 以及常山截症, 柴胡退熱, 杏仁止咳等經驗。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 才認識到複方配伍的優越性。 然而, 藥既眾多, 方更無窮。 於是, 在長期的實踐中, 人們逐步認識到某兩種藥物同用有特別優異的療效, 從而形成了“藥對”的理論。 諸如“麻黃無桂枝不汗”,“附子無乾薑不熱”, “石膏得知母更寒”等例, 都是藥對的最好寫照。

近年來, 由於實驗與化學研究的結果, 藥對獲得了一些機理方面的論證。 例如, 從通裡攻下治則說, 大黃與芒硝為最常用的藥對, 即以張仲景的經方論, 即有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方用為方中主藥。 現知:大黃為植物藥, 所含大黃瀉素、蔥酣等為化學刺激性物質, 可以刺激腸壁上的感受器而增加腸蠕動。

而芒硝為礦物藥, 所含硫酸鈉可以在腸腔內形成高滲透壓, 以物理的作用為主而產生容積性瀉下作用。 兩者的藥理機理既不同, 作用的時間亦異。 大黃的瀉下作用發生較快, 持續時間較短;芒硝的瀉下作用發生較慢, 持續時間則略長。 兩者同用, 可以互補。 總之, 兩者同用確有很大優越性。 一般說來, 這一藥對是以大黃為主, 芒硝為輔。 臨床應用時, 又當考慮在某種特定情況下予以靈活變化。 一般說來, 在腸燥便結時, 可以重用芒硝;對老幼、體弱者, 少用大黃;對腸內已有積液之便結(例如某種腸梗阻), 則應少用芒硝。

某些常用中藥, 可以與許多藥物組成藥對。 這種情況的產生, 可能是這些中藥含有多種有效成分,

具有多種功效的緣故。 例如麻黃, 具有發汗、平喘、利水三大功效。 發汗, 多配伍桂枝, 如麻黃湯;平喘, 多配杏仁, 如麻杏石甘湯;利水, 多配白術, 如越婢加術湯。 現知, 麻黃含有麻黃堿(左旋, 占總生物鹼60%以上)、偽麻黃堿(右旋)、揮發油等。 一般認為, 其平喘作用與麻黃堿有關, 發汗作用與揮發油有關, 利水作用與偽麻黃堿有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