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氣”?什麼是“血”

什麼叫氣呢?從上焦開始發散、宣發的五穀之精微, 它們具有溫煦皮膚、保養身體、潤澤毛髮的作用, 就像水霧和露水滋養草木一樣, 這種物質就叫做"氣"。 什麼叫血呢?中焦的脾胃負責受納、消化水穀之類的食物, 並把這些食物化生為精微物質, 提取其中的汁液, 經過變化而化為紅色的液體, 這種物質就叫做"血"。

精虧的人, 會發生聽力減退甚至耳聾;元氣虧脫的人, 眼睛容易看不清東西; 津不足的人, 汗孔容易打開, 大汗淋漓;液虛虧的人, 容易骨骼關節屈伸、活動不俐落, 膚色枯槁, 腦髓不充實, 小腿發軟, 經常耳鳴;血虛的人,

容易面色蒼白, 臉色發暗、無光澤;脈虛脫的人, 脈象會很空虛。 這就是"六氣不足"帶來的問題。

對氣和血的描述, 主要是前兩段。 後一段屬於"買一送一", 稍帶介紹一下, "六氣不足"帶來的影響, 瞭解一下也無妨;尤其津液、氣血, 和我們的^養顏大計"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想必您也看出來了, 中醫對"氣"的定義並不嚴格, 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畢竟中醫的歷史太悠久, 在人們對一種物質並沒有深入到細胞之前, 想給出非常精確的定義是困難的。 《黃帝內經》提到的"血的形成"過程, 顯然有時代局限性。 按照現代科學理論, 在嬰兒出生之前, 肝臟等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出生之後, 骨髓則取而代之, 成為最重要的造血器官。

無論如何, 《黃帝內經》這個關於氣血概念的描述, 還是有點兒讓人頭大。 能不能更簡單點呢?

一種對"氣"比較簡單的描述, 就是:

氣, 是"人體內能使各器官正常發揮功能的原動力"。 氣足了, 器官的動力就足;氣虛了, 動力就弱;氣沒了, 器官就嗚呼哀哉了。

這個概念稍微有點兒玄乎,

但不至於那麼複雜, 也好理解一點兒。 比如我們有時候把死亡叫做"斷氣", 就很形象地說明瞭 "氣"的"原動力"性質。 如果說肺是人體的發動機之一, "氣"就是發動機燃燒出來的能量和熱量。 能量沒了, 人體不嗚呼哀哉才怪。

古代中醫對血的認識和現在差別不大, 唯一不同的是, 古人認為血流動於經脈之中, 可以調養臟腑形體經絡和骨竅, 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 血盛則神清氣爽、思維敏捷;血不足則精神恍惚、心悸不安。

就中醫理論而言, 氣和血有著密切的聯繫, 同時還能相互作用, 大體包括如下幾點。

氣能生血。 意思是說, 在血的生成過程中, 氣化作用非常重要。 飲食轉化為水穀精氣, 水穀精氣轉化為營氣和津液,

都離不開氣的運化。 氣能行血。 血的運行, 有賴於氣的推動。

氣能攝血。 意思是氣對血有一種固攝作用, 從而讓血在脈中運行而不溢出。 同時, 血對氣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主要有以下幾點。 血為氣母。 意思是血能行氣、血能載氣。

血能生氣。 即血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營養, 是氣的後勤保障部門。 血能載氣。 氣的活躍度比較高, 容易"跑偏"、"亂竄"。 人體的氣以血為載體, 就不會上躥下跳, 從而順利到達身體的每一個角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