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的配藥為什麼稱為“抓藥”

過去, 人們生病去看中醫, 醫生會給病人開具中藥處方, 讓病人或家屬按方到中藥房去配藥, 被稱為“抓藥”。 在一些古裝劇裡, 也常有抓藥的情景。 中藥明明是一劑一劑配製的, 為什麼叫“抓藥”呢?

說來話長, “抓藥”一詞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與“藥王”孫思邈有關。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 自幼聰穎好學, 但體質欠佳, 用在求醫吃藥上的費用幾乎耗盡家財。 他曾自謂“幼遭風冷, 屢造醫門, 湯藥之資, 罄盡家產”。 長大後, 他精通醫術, 著有《千金方》等傳世之作, 這與他年少時刻骨銘心的尋醫問藥經歷不無關聯。

據傳, 孫思邈後來經常外出行醫采藥。 無論走到哪裡, 只要有好藥材, 哪怕是深山老林、懸崖峭壁、河川峽谷, 孫思邈也會千方百計地把好藥採收下來。 時間一長, 所采藥材種類頗多。 由於性味功用不同, 各種藥材不能混放串味, 否則會影響藥材功效。 於是, 孫思邈想了個妙招, 在衣服和褲子上縫了很多小口袋, 凡采到一種藥材, 就裝進一隻小口袋裡, 以便隨時行醫用藥。 孫思邈采藥走到哪裡, 行醫治病就到哪裡。 每次診病後, 都是從小袋裡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藥來, 所以人們形象地把它叫作“抓藥”。

後來, 開藥店的老闆們為使眾多藥材不至於混雜, 也為便於分類取藥, 就仿照藥王的做法, 將藥櫃做成小抽屜, 小抽屜再隔成幾個方格,

用來貯藏放置各種不同藥材。 小抽屜外邊按順序寫上藥名, 以便記取。 之後, 又逐漸發展成為“百子櫃”, 即把藥店壁櫃做成上百個抽屜, 每個抽屜又分隔成四格。 熟練的藥工們在“百子櫃”裡按藥方快速準確地“抓藥”。 直到今天, 有些地方配取中藥仍然被叫作“抓藥”。

實際上, “抓藥”是一個過程, 一般先在醫生那裡取得藥方, 再到藥店去配取。 在藥店裡, 司藥人員(也稱“藥工”)把處方放在櫃檯上, 手裡拿著戥(děng)子(一種小秤), 到身後藥櫃的小抽屜裡抓藥、稱量、計算價格。

追根溯源, 過去的中草藥皆采自野外, 買賣藥材的時候須稱重量、算價格。 古代既不講究什麼包裝, 也沒有先進儀器, 用手抓一把藥放在秤裡稱, 然後用紙包好, 即為俗稱的抓藥,

也就是用手抓藥再稱分量之意。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