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溫除熱是對氣虛性內傷發熱而言,
關於氣虛發熱的機理,
目前尚無定論,
有人認為是脾陽虛,
有人認為是脾氣虛,
有人歸結于榮氣虛,
總之都責之於脾胃虛弱。
脾胃為後天之本,
元氣之根。
李東垣認為,
元氣、谷氣、榮氣、衛氣等等都由胃氣化生而來。
脾胃之氣既傷,
元氣也必然不足,
因元氣不足而導致了發熱。
根據李氏的認識,
人體在正常的新陳代謝中產生一種“火”,
維持著人的正常生理活動。
而種種原因致使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調,
也會產生一種對機體不利的“火”,
即所謂“陰火”。
陰火是元氣之敵。
就是說,
病理狀態產生的陰火,
與人體元氣處於勢不兩立的矛盾狀態之中,
一勝則一負。
元氣充足,
則陰火收斂潛降,
人無病狀,
外邪也不能侵害人體。
若元氣不足,
陰火有餘,
上採用位,
則引起發熱。
由於這種發熱主要是因脾胃氣虛,
元氣不足所引起,
所以治療時,
既不能解表發散,
也不能清熱解毒,
又不宜滋陰降火。
因為發散則耗氣傷津,
清熱則抑陽傷正,
滋陰則滋膩礙脾。
只能通過補中益氣,
調理脾胃的方法,
使元氣逐漸恢復和充盛,
並使陰火斂降,
從而使發熱得以消除。
補中益氣,
調理脾胃常以補中益氣湯為代表方劑。
方中黃芪、黨參可補益中氣,
白術、陳皮、甘草能健脾和中。
脾氣健旺,
陽氣不向外散越,
則發熱可止。
同時,
脾氣充足,
元氣旺盛,
不僅陰火必然下降,
而陰血亦得以化生,
其虛熱自退。
方中用當歸養血以助氣母,
用升、柴以升提中氣,
都有深意。
且柴胡本能解肌退熱,
升麻亦能升陽散火,
更增退虛熱、瀉陰火之功。
參、芪、術、陳、草、升、柴等藥,
性屬甘溫,
功能補益升發脾胃之陽氣,
故能退脾虛氣虧的發熱,
逮就是中醫學中著名的甘溫除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