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敗血症的發病機制是怎樣的

敗血症是指細菌進入血液迴圈, 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嚴重感染。 臨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症狀、皮疹瘀點、肝脾腫大和白細胞數增高等。 分革蘭陽性球菌敗血症、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和膿毒敗血症。 以抗生素治療為主, 輔以其他治療方法。 預防措施為避免皮膚粘膜受損, 防止細菌感染。

發病機制

兒童期敗血症多見與小兒機體免疫功能有關

①、年齡愈小, 機體免疫功能愈差, 局部感染後局限能力愈弱, 極易導致感染擴散。

②、由於小兒時期皮膚粘膜柔嫩、易受損傷, 血液中單核吞噬細胞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差,

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水準亦低, 為敗血症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③、營養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腎病綜合征患兒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時、白血病和腫瘤患兒用化療或放療時等均可因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而引發敗血症。

細菌進入血循環後, 在生長、增殖的同時產生了大量毒素, 革蘭陰性桿菌釋出的內毒素或革蘭陽性球菌胞膜含有的脂質胞壁酸與肽聚糖形成的複合物首先造成機體組織受損, 進而啟動迴圈中的單核細胞或組織器官中的巨噬細胞產生並分泌大量的炎性細胞因數如 TNF, IL-l、IL-6、IL-8, INF-r, 由此觸發了機體對入侵細菌的阻抑反應, 稱為全身性炎症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這些病理生理反應包括:補體系統、凝血系統和血管舒緩素-激肽系統被啟動;糖皮質激素和β-內啡肽被釋出;這類介質最終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發生滲漏,

血容量不足以至心、肺、肝、腎等主要臟器灌注不足, 隨即發生休克和DIC。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