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鉤蟲病的病原學

鉤蟲病, 鉤蟲寄生於脊椎動物體內引起的疾病。 寄生於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蟲和美洲鉤蟲;錫蘭鉤蟲和犬鉤蟲偶見。 感染性鉤蟲的幼蟲生活在泥土中,通過皮膚接觸感染;成蟲寄生于小腸上段, 以吸血為生,可致貧血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鉤蟲病流行廣泛, 從北緯45°至南緯30°之間的廣大地區, 尤其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許多國家幾乎都有。

鉤蟲病的病原學

鉤蟲屬線蟲綱, 圓形線蟲目, 鉤口科。 成蟲體長約1cm, 乳白色或略帶黃色, 蟲體彎曲呈鉤狀,頭端具有口囊。 十二指腸鉤蟲屬鉤口線蟲屬, 於口囊內有兩對鉤齒,

故又稱十二指腸鉤口線蟲, 蟲體前端與尾端均向背側彎曲,呈“ C”形。 美洲鉤蟲屬板口線蟲屬,於口囊內有兩對板齒, 故又稱美洲板口線蟲, 前端向背側彎曲, 尾端向腹側彎曲, 呈“ S”形。 兩種鉤蟲卵形態相似, 不易區別, 均呈橢圓形。 殼薄而透明, 約長60μm, 寬40μm, 內含2~8個卵細胞, 卵殼與細胞間有明顯間隙。 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 若遇溫暖、潮濕、蔭蔽、含氧充分的疏鬆泥土, 經24小時杆狀蚴即從卵內孵出, 以土中細菌和有機物為食。 經7~10天發育成絲狀蚴, 生活於圍繞土粒的薄層水膜中, 絲狀蚴口孔封閉, 不能進食, 只靠體內貯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活。 表層土壤濕潤(雨後或沾濕晨露之後)時, 絲狀蚴移到表面群集, 前後蠕動, 在適宜的環境中至少可存活15周。
絲狀蚴有明顯的向溫性, 與寄主皮膚接觸時, 受到皮膚溫度的刺激, 活動能力增加, 主動侵入皮膚;若進入小血管, 即隨血流到心、肺, 穿過肺毛細血管入肺泡, 移行至小支氣管, 為管壁的纖毛運動帶到氣管、咽部, 又被吞咽下去, 經胃到小腸並吸附在粘膜上發育為成蟲, 從幼蟲鑽入皮膚到糞便中出現蟲卵約需5~7周。 有的日本學者認為十二指腸鉤蟲主要從口腔粘膜侵染人體。 十二指腸鉤蟲一般可在人體內存活7年, 美洲鉤蟲可存活13~15年。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