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為什麼小寶寶都喜歡看美女

新生兒的視力還沒有發育好, 他們是近視, 只能看清楚大約30釐米遠的物體——這是哺乳時嬰兒的眼睛與母親的臉的距離。 他們也是色盲, 不能很好地分辨顏色, 對黑白對比強烈的圖像更敏感。 但是他們卻對美醜很有眼力, 能夠分辨美麗或醜陋的臉龐, 並對美麗的臉龐更感興趣。

在一項研究中,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一系列女人頭像的照片, 讓成年人根據這些頭像的美醜程度打1~5分, 然後把得分最高和最低的照片一對一對地編成一組, 每組照片除了美醜程度不同, 其他方面(例如亮度、對比度)都相似。

再把它們拿給出生1~7天的新生兒看。 一個研究者拿著兩張照片放在距離新生兒眼睛大約30釐米的地方, 另一個研究者在旁邊觀察。 結果發現, 幾乎所有新生兒都花更多的時間去看美女頭像照片。

從科學的角度看, 美麗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 它意味著“普通”:如果把幾百個人的臉混合在一起, 將會出現一張非常美麗的臉。 所以一張美麗的臉其實是一張最典型的臉, 而新生兒對美臉感興趣, 實際上就是在辨認典型的人臉, 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 讓他們一出生就能認識同類。 不過, 讓父母感到欣慰的是, 嬰兒還是覺得撫養他們的父母的臉最有吸引力, 不管是美是醜。 而且隨著嬰兒長大, 他們會逐漸意識到人不可全靠貌相。

不過, 我們天生對美貌的喜愛很難克服。 例如, 我們會下意識地覺得那些長得漂亮的人更可靠, 老師會不知不覺地更關照漂亮學生, 醫生會對漂亮病人更重視、更有耐心。 這很不公平, 不過進化才不管公不公平。 這種相貌導致的不平等甚至從一出生就開始了:護士會更照顧那些長得漂亮的新生兒, 更喜歡撫摸他們、和他們說話。

嬰兒不僅天生喜歡美人, 而且似乎還天生喜歡好人。 最近的一項研究得出了這個出乎意料的結論。 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讓出生6~10個月的嬰兒看木偶表演:一個木偶(貼一對大眼睛表示是人)在爬斜坡, 爬了兩次都沒爬上, 第三次時, 來了一個“好人”木偶, 把它推上了坡;或者來了個“壞人”木偶,

把它推下了坡。 表演結束後, 把木偶放到嬰兒跟前讓他們挑選, 幾乎所有的嬰兒都選了“好人”木偶。 但是如果把爬坡木偶的大眼睛去掉, 讓它不再代表人, 而只是一個普通物體, 然後重複實驗, 嬰兒則不再偏愛“好人”木偶, 說明嬰兒看重的是“好人”對別人的幫助。

在表演完爬坡之後, 研究人員還演了一出續集:讓爬坡者分別向“好人”或“壞人”走過去, 呆在一起。 嬰兒對爬坡者與“壞人”的相聚表現出了更大的興趣, 盯著看的時間更長。 顯然, 他們認為去和對自己使壞的“壞人”交往是一件比較奇怪的事, 對這種舉動感到好奇, 而去和“好人”交往則是理所當然的, 不值得特別關注。

那麼嬰兒的這種表現, 是因為喜歡“好人”,
還是因為討厭“壞人”呢?實驗表明兩種因素都有。 把“好人”木偶和走了相同路徑但是不與爬坡者接觸的“中立”木偶拿給嬰兒挑選, 他們會選“好人”木偶, 但是如果供挑選的是“壞人”木偶和“中立”木偶, 他們則會選擇“中立”木偶。

人們向來以為是後天培養的某些人類情感, 例如對美醜、善惡的辨別, 看來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 不到一歲的小孩就已經具備了。 這個時候的小孩甚至還沒有自我意識。 人類是在出生18到24個月後才有了自我意識的。

嬰兒的大腦並不是一張白紙, 長期的進化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套認知模式, 讓他們一出生就能開始使用, 從而更快地適應社會環境。 嬰兒的心靈要比我們以為的敏感得多。 教訓是:如果你想讓小孩喜歡你,

光對他一個人好還不夠, 還要對別人也好, 而且不能對別人不好, 要讓他知道你是“好人”不是“壞人”。

差不多每天, 我都會接到一些家長的電話, 訴說自己的孩子有多麼不聽話、逆反, 多麼讓人束手無策。 作為心理諮詢師, 我有幸與孩子、家長都有深入的交流, 在這個過程中, 我深深感受到做家長的不易, 同時, 孩子心中的孤獨感更讓我心酸。 在此, 我以我工作中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來跟大家做一點粗淺的分析探討, 希望能夠有所啟發。

小彬的孤獨

小彬13歲, 爸爸媽媽都是知識份子。 他媽媽跟我說他很敏感, 容易發怒, 說他兩句他就生氣, “哐”地關上房間的門, 經常幾天都不願跟媽媽說話, 有時候甚至會罵媽媽, 好像對媽媽很仇恨;他經常會說學校裡哪個老師不好,哪個同學讓他覺得很討厭,他恨不得打死他們;他常常不做作業,有時候即使做完了也不交;他遇到一點點小困難就想要放棄、逃避,不願意去面對,不想辦法去解決,也提過不想去上學等。

小彬看上去比他的實際年齡小,感覺上是蠻可愛的孩子。我讓他畫畫,他畫得很認真、細緻。畫面上色彩很單調,只有黑色,有兩個小人,一個坐在房頂上看天,一個站在樹下敲打樹幹,樹下散落了一地的落葉。整體感覺很擁擠、沉悶、孤獨,也還有壓抑的憤怒,這些讓我心疼——孩子受過怎樣的傷害啊,他是多麼需要陽光一般的溫暖和呵護。

我問他是不是經常會有孤獨感,他說是,說在家裡沒有人說話,爸爸很忙,媽媽又很嘮叨,他說什麼媽媽都會批評,說是他的不好,再要麼就是成天盯著他的功課,成天催著他做作業,煩死了,所以他什麼都不願意跟他們說。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一個人呆在房間裡聽收音機。

瞭解你的孩子

像小彬這樣的孩子很多,若家長不加注意,在對抗中發展下去,孩子的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必然會越來越多,造成很多不良後果。那麼家長如何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

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良、甚至是惡劣行為的時候,首先不要覺得是孩子變“壞”了、要故意跟父母作對、要反抗父母的權威等等,而是要仔細想想,最近孩子身上發生了些什麼讓他不開心的事情,他有著什麼樣的情緒。當家長能夠抱著“孩子遇到了一些問題,他/她需要我們的説明”這樣的態度來面對孩子、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通常就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

試想,有哪個孩子願意一味地違拗、甚至離家出走,如果他們感覺在家裡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和慰籍?很多時候,父母會提供很多,卻往往不是孩子想要的。那麼,如果我們能夠去關注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以及他們內心的感受,讓孩子不那麼孤獨、無助,那麼也許問題會少得多。

為孩子做點什麼

建議父母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做:

1. 反省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是否對孩子有過多的否定和干涉,讓孩子在家庭中無法釋放自己內心的想法?

2. 跟孩子溝通,分享孩子內心的孤獨以及其他情緒,從而多一些對孩子的理解。

3. 多鼓勵、讚揚孩子,多用好的語言,這樣能夠改善親子關係,並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好像對媽媽很仇恨;他經常會說學校裡哪個老師不好,哪個同學讓他覺得很討厭,他恨不得打死他們;他常常不做作業,有時候即使做完了也不交;他遇到一點點小困難就想要放棄、逃避,不願意去面對,不想辦法去解決,也提過不想去上學等。

小彬看上去比他的實際年齡小,感覺上是蠻可愛的孩子。我讓他畫畫,他畫得很認真、細緻。畫面上色彩很單調,只有黑色,有兩個小人,一個坐在房頂上看天,一個站在樹下敲打樹幹,樹下散落了一地的落葉。整體感覺很擁擠、沉悶、孤獨,也還有壓抑的憤怒,這些讓我心疼——孩子受過怎樣的傷害啊,他是多麼需要陽光一般的溫暖和呵護。

我問他是不是經常會有孤獨感,他說是,說在家裡沒有人說話,爸爸很忙,媽媽又很嘮叨,他說什麼媽媽都會批評,說是他的不好,再要麼就是成天盯著他的功課,成天催著他做作業,煩死了,所以他什麼都不願意跟他們說。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一個人呆在房間裡聽收音機。

瞭解你的孩子

像小彬這樣的孩子很多,若家長不加注意,在對抗中發展下去,孩子的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必然會越來越多,造成很多不良後果。那麼家長如何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

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良、甚至是惡劣行為的時候,首先不要覺得是孩子變“壞”了、要故意跟父母作對、要反抗父母的權威等等,而是要仔細想想,最近孩子身上發生了些什麼讓他不開心的事情,他有著什麼樣的情緒。當家長能夠抱著“孩子遇到了一些問題,他/她需要我們的説明”這樣的態度來面對孩子、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通常就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

試想,有哪個孩子願意一味地違拗、甚至離家出走,如果他們感覺在家裡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和慰籍?很多時候,父母會提供很多,卻往往不是孩子想要的。那麼,如果我們能夠去關注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以及他們內心的感受,讓孩子不那麼孤獨、無助,那麼也許問題會少得多。

為孩子做點什麼

建議父母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做:

1. 反省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是否對孩子有過多的否定和干涉,讓孩子在家庭中無法釋放自己內心的想法?

2. 跟孩子溝通,分享孩子內心的孤獨以及其他情緒,從而多一些對孩子的理解。

3. 多鼓勵、讚揚孩子,多用好的語言,這樣能夠改善親子關係,並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