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先生是一名幹部, 1969年突發上消化道出血, 經輸血等治癒。 1970年出現肝炎症狀, 診斷為遷延性肝炎。 經用中西藥治療1年多, 症狀不減, 肝功能化驗越來越不好, 面部及手背出現蜘蛛痣, 肝臟未觸及, 診斷為早期肝硬化, 經治無效, 於是黃先生1972年7月14日就診于中醫。
症見:右脅疼痛, 不思飲食, 倦怠乏力, 形體消瘦, 面色晦暗, 面部鼻子頭有蜘蛛痣, 手掌發紅, 嚴重失眠, 腹脹遲消, 大便溏軟。 肝功能化驗:麝濁>6U, 麝絮。 轉氨酶600U, 澳抗弱陽性。 舌質略紅, 舌苔厚實微黃、中有剝脫, 脈滑數, 左脈略有弦象。 辨證為肝鬱犯胃, 中濕不化, 心神不寧,
處方:柴胡12g、黃芩12g、炒川楝子9g、皂角刺6g、白蒺藜12g、茜草12g、草決明9g、焦四仙各9g、香穀芽9g、青陳皮9g、草豆蔻9g、珍珠母30g。 6劑。
二診、三診:諸症略有減輕, 均以上方加減治療。
8月11日四診:右胸脅痛已有間斷, 食納漸增, 大便仍軟, 有頭重腿沉之感。 舌苔已化薄尚略黃, 剝脫處已見新生之薄苔, 脈同前。 再守上方出入:柴胡12g、黃芩9g、白蒺藜12g、紅花9g、劉寄奴9g、桃仁9g、當歸6g、赤白芍各15g、川斷15g、茜草9g、梔子6g、焦神曲12g、草豆蔻9g、蘆薈末0. 3g, 6劑。
以後均以此方隨證加減, 1973年還加服“五蘆散”2料(每料服約半月)。 口腔有潰瘍時, 增加生石膏、連翹、元參等。 腰腿痛時, 增加獨活、威靈仙、附片等。
服至1973年5月下旬, 黃先生不但諸症消退, 人已漸壯實, 肝功能化驗完全恢復正常。 1974年1月試著工作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