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孩子“不聽話” 該打還是該講道理

對年輕的父母來說, 孩子2、3歲時是最讓人頭疼的時候, 他會走會說會動, 有一定的獨立意識, 可卻時常因不聽話、耍性子而討人嫌。 講道理吧, 他的小腦袋轉不過彎來;動手打罵吧, 面對這小不點又不忍心。 其實, 只要把准了孩子各年齡段的心理, 很多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情景一:

軍軍兩歲了, 自從學會走路之後, 他顯得特別高興, 也變得活潑好動起來。 這不, 媽媽正在廚房忙著切蘿蔔絲做菜, 他也來了興趣, 拿著不知從哪兒找來的玩具刀, 將媽媽擇菜時扔進垃圾桶的菜葉放在小凳子上, 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忙開了。

到媽媽發現時, 小木凳已是傷痕累累面目全非, 媽媽又氣又惱, 搶下了軍軍的刀, 軍軍委屈得“哇”地一聲哭鬧開了, 任憑媽媽怎麼哄也不聽。

心理分析:

處於軍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頭腦中已經有了獨立的想法和願望,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分離年齡”, 他們迫切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證明自己, 因而拒絕父母從早到晚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幫助。 此時,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分離心理, 將以前的“全權統治”適當權力下放, 只要沒有危險性, 不妨多給孩子一些參與決定的權利, 譬如讓孩子決定自己玩什麼玩具、去哪裡玩等。

情景二:

這幾天, 麗麗突然變得不願意去幼稚園了, 每次一看到老師就對媽媽說老師的壞話。 媽媽很奇怪,

是老師打罵了孩子?還是孩子忽然“學壞了”?通過瞭解, 媽媽發現老師並沒有打罵孩子, 只是麗麗吃飯的時間太長, 而且邊吃邊玩, 所以老師表揚了吃得快的小朋友, 點了麗麗的名字以示批評, 沒有給她佩小紅花, 她就視老師為“壞人”了。

心理分析:

父母要照顧的只是一個孩子, 而老師是“大眾母親”, 所以老師對待孩子的問題處理方式和家庭中會有所不同。 幼稚園生活是孩子離開父母的第一堂交際課, 孩子還停留在以父母呵護為主的狹隘心理中, 認為老師會包容或遷就自己的小錯誤。 既然園裡的規矩不能破壞, 父母應該先與老師多溝通, 講明她的缺點, 以便老師能適時引導, 如在吃飯前先給予“你一定能比他們快”的鼓勵,

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和上進心。

情景三:

社區的廣場上有一群孩子在玩鬧, 可3歲的曾炎只是羡慕地看著別人, 無論父母怎麼鼓勵和慫恿, 他始終不敢加入到那群快樂無比的夥伴中去, 總是粘著媽媽不放, 氣得媽媽連連說他“真沒用”。 原來, 上次在遊戲時, 曾炎在忙亂中被小朋友推倒在地摔傷了, 受到愛子心切的媽媽的責備, 此後, 他就再也不敢和大家一起玩鬧了。

心理分析:

玩耍中的一次傷害, 不僅會使孩子產生身體的疼痛, 還有可能遭到父母的責駡, 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 這是造成不少孩子離群的重要原因。 其實, 父母完全不必因此對孩子發火, 加重他的心理負擔, 反而可以利用每一次這樣的機會, 教孩子學會在行動中如何加強自我保護,

這樣他才能掌握在遊戲中解決問題的技巧, 對以後的成長大有幫助。

看到孩子漸漸長大, 父母在感到高興之餘, 也難免為他們此時的“劣跡”頭痛不已——該做的做, 不該做的也做;能摸的摸, 不能摸的不顧危險也要摸。 其實, 孩子的任何一個習慣, 都是在不斷教育引導的強化中形成的, 因此, 若活蹦亂跳的孩子和尚在繈褓之中時相比顯得“不聽話”了, 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變化而亂了方寸, 恐嚇和打罵是沒有用的, 教育中既不能粗暴, 也不能遷就和縱容。 父母應該多從這一年齡特徵孩子心理發展的瞭解入手, 根據其心智規律採取“賞識和糾偏並舉”的方法, 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 首先, 家長要清楚孩子的成長不可能一步登天,

因而不可避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挫折, 對於進步的方面要多給予賞識和表揚, 強化這種行為;對於出現的問題, 強硬批評並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此時應多從側面引導進行教育和糾正, 最後再根據孩子的心理、性格等特點因材施教, 才能事半功倍。 只有做好孩子內心的小主人與共鳴者, 孩子才能將父母視為知己, 在父母的指導下真正成長獨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