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化膿性腦膜炎治療措施

1.化膿性腦膜炎預後好壞與是否早期明確病原菌, 選擇恰當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密切相關。 經腦脊液檢查初步確診後, 應儘快由靜脈給予適當、足量的抗生素, 以殺菌藥物為佳, 並根據病情按計劃完成全部療程, 不可減少藥物劑量與改變給藥方法。 始終不能明確病原菌者, 多由於診斷未明時曾不恰當使用抗生素所致。 如在流腦流行季節, 年長兒童一般應先考慮系腦膜炎雙球菌所致, 如有瘀點、瘀斑則更可疑。 可先用青黴素、氨苄青黴素、磺胺治療, 再根據反應高速用藥。 病原菌未確定的散發病例,

尤其嬰幼兒, 應先按病原未明的化腦治療, 特明確病原菌之後, 再更改藥物。 目前多主張用三代頭孢菌素, 如頭孢三嗪噻肟、頭孢氨噻肟或二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肟。

治療效果滿意時, 體溫多於3天左右下降, 症狀減輕, 腦脊液細菌消失, 細胞數明顯減少, 其它生化指標亦有相應好轉, 此時可繼用原來藥物治療, 二周後再複查腦脊液。 如治療反應欠佳, 需及時腰穿複查, 觀察腦脊液改變, 以確定所用藥物是否恰當, 再酌情調整治療方案。 鑒於化腦是一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其預後與治療密切相關, 故應嚴格掌握停藥指征, 即在完成療程時症狀消失、退熱一周以上, 腦脊液細胞數數少於20×106/L, 均為單核細胞, 蛋白及糖量恢復正常(流腦停藥指征見另章節)。

一般情況下, 完全達到這些標準, 少需8~10天, 多則需1月以上, 平均2~3周左右。

(1)病兒年齡對抗生不經選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如年長兒童患流感桿菌腦膜炎較少, 新生兒化腦大多數是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的藥物。 一般主張用一般氨其糖類藥物甙類青黴素, 因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對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效, 而青黴素對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均有效。 也可選用氨苄青黴素這一廣譜抗生素代替青黴素, 耐藥菌株可用按苄青黴素加頭孢氨噻肟。 新生兒尤其未成熟兒一般忌用氯黴素, 因其肝、腎發育尚未成熟, 對氯黴素的代謝、排泄功能尚不健全, 易引起中毒, 表現為“灰嬰綜合征”, 甚至休克死亡。

(2)保證藥物在腦脊液中達到有效濃度:首先應選用易於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 使腦脊液中抗生素濃度超過抑菌濃度10倍以上。 並要注意給藥方法及用藥劑量。 氯黴素、磺胺嘧啶、靜注甲氧苄氨嘧啶(TMP)能較好到達腦脊液, 保持有效的抗菌濃度, 特別是氯黴素也較多通過發炎的腦膜。 腦膜通透性隨病情好轉逐漸恢復正常, 因而繼續進入腦脊液的藥量亦隨之減少。 為保證治療效果, 需大劑量由靜脈給藥, 直到療程結束, 不可中途減量及改變給藥方法。 紅黴素養、羧苄青黴素、萬古黴素、1~2代頭孢菌素、氨基糖酐類抗生素通過血腦屏障的能力能較差。

(3)如果選用的藥物能很好通過血腦屏障, 原則上不需鞘內注射, 以免出現不良反應及增加病兒痛苦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藥不易到達腦脊液,

可採用鞘內或腦室注射給藥。 對延誤診治的嬰兒晚期化腦, 腦脊液外觀有膿塊形成, 或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時, 加用鞘內注射抗生素可提高治癒率。 根據抗生素在腦脊液中存留時間,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 一般連用3~5次, 直到腦脊液轉為清晰, 細胞數明顯下降, 細菌消失。 對葡萄糖球菌或少見細菌存在, 或鞘注3~5次後腦脊液仍呈明顯炎症改變時, 則可延長鞘內注射時間, 甚至可連續給7~10次。 進行鞘內注射時, 藥物必須稀釋至一定濃度, 可用抽出之腦脊液或生理鹽水稀釋, 需注意注入液量應略少於放出之腦脊液量。 注射速度應緩慢。

(4)腦室內注藥:由於存在血腦屏障及腦脊液單向迴圈,
對併發腦室 膜炎病兒採用靜脈及鞘內注射, 藥物很難進入腦室, 腦室液中抗生素濃度亦不易達到最小抑菌濃度的50倍, 故近年有人主張腦室注藥以提高療效。 對顱內壓明顯增高及腦積水病兒, 採用側腦室穿刺注藥, 同時還可作控制性腦脊液引流減壓。

2.除流腦外, 過去在化腦診斷明確後多主張常規使用氫化可的松、2~5日後改口服強的松至10~20日, 以期減少顱內炎症粘連, 並認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化腦雖無直接治療作用, 但使用後有利於退熱及緩解顱內高壓、感染中毒等症狀, 但嚴格的對照觀察無論在減少病死率或後遺症, 均未見明顯效果。

3.對症處理 某些症狀可併發症能直接危及病兒生命, 應及時處理。

(1)控制驚厥:頻繁驚厥必須控制,以免發生腦缺氧及呼吸衰竭。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顱內壓增高和低鈣。除用脫水藥降低顱壓,常規補鈣外,對症治療採用安定、水合氯醛、副醛、苯巴比妥等藥物抗驚厥,亦很必要。

(2)減低顱內壓

(3)搶救休克及DIC。

(4)確診後用3%鹽水6ml/kg緩慢滴注,可提高血鈉5mmol/L,若仍不能糾正,可再給3~6ml/kg。同時應限制入量,每日800~900ml/m2,給液成分與一般維持液相同。由於大量應用鈉鹽,必然增加鉀和鈣離子的丟失,必須注意補充。

(5)大量液體積聚可使顱內壓增高,除引起症狀外,還可壓迫損傷腦組織,影響遠期預後;且積液發生與感染有關,有時液體本身即為膿性,如不穿刺引流,很難自行吸收。穿刺放液應根據以下情況處理:①顱骨透照度驗陽性得,可行穿刺以確定積液性質。②積液量不多,非膿性,蛋白含量不高,臨床無顱壓增高表現,治療經過順利者,不再穿刺,定期透照複查,大多數病兒在1~2個月內積液自行吸收。~硬腦膜下積液有明顯炎性改變時,可診斷為硬膜下積膿。積液量較多,同時有顱內壓增高症狀;蛋白會計師高,色發黃,③硬膜下積膿時均應穿刺放液。開始每日或隔日穿刺1次。每次放液量,每側以少於30ml為宜,兩側總量一般不超過60ml。1~2周後酌情延長穿刺間隔時間,減少穿 刺次數,直到症狀消失。④個別病兒雖經反復穿刺放液及長期觀察,積液量仍不減少,顱內高壓的表現或局灶性大腦功能受損的症狀和體征都不減輕,過去主張用手術摘除囊膜,以免腦組織受壓,引起腦萎縮或神經系統後遺症。但近甘餘年來未見有手術摘膜報導。相反,個別多次放液不愈的患兒,經保守觀察數月,往往積液可自行吸收終至痊癒。⑤有硬膜 下積膿時,可進行局部沖洗,並注入適當抗生素 (劑量參考鞘內注射藥量)及地塞米松1mg/次。

4.病室應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對急性期病兒需嚴密守抗觀察,定期測呼吸、脈搏、血壓、觀察尿量、呼吸狀況、瞳孔變化,以便早期發現休克及腦疝。化腦病兒急性期入量應控制在1000~1200ml(m2·d),即正常生理需要量的75%。既要保證患兒入量,又要避免輸液量過多加重腦水腫。合併脫水者,應按損失量補充,否則影響腦灌注。

應及時處理。

(1)控制驚厥:頻繁驚厥必須控制,以免發生腦缺氧及呼吸衰竭。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顱內壓增高和低鈣。除用脫水藥降低顱壓,常規補鈣外,對症治療採用安定、水合氯醛、副醛、苯巴比妥等藥物抗驚厥,亦很必要。

(2)減低顱內壓

(3)搶救休克及DIC。

(4)確診後用3%鹽水6ml/kg緩慢滴注,可提高血鈉5mmol/L,若仍不能糾正,可再給3~6ml/kg。同時應限制入量,每日800~900ml/m2,給液成分與一般維持液相同。由於大量應用鈉鹽,必然增加鉀和鈣離子的丟失,必須注意補充。

(5)大量液體積聚可使顱內壓增高,除引起症狀外,還可壓迫損傷腦組織,影響遠期預後;且積液發生與感染有關,有時液體本身即為膿性,如不穿刺引流,很難自行吸收。穿刺放液應根據以下情況處理:①顱骨透照度驗陽性得,可行穿刺以確定積液性質。②積液量不多,非膿性,蛋白含量不高,臨床無顱壓增高表現,治療經過順利者,不再穿刺,定期透照複查,大多數病兒在1~2個月內積液自行吸收。~硬腦膜下積液有明顯炎性改變時,可診斷為硬膜下積膿。積液量較多,同時有顱內壓增高症狀;蛋白會計師高,色發黃,③硬膜下積膿時均應穿刺放液。開始每日或隔日穿刺1次。每次放液量,每側以少於30ml為宜,兩側總量一般不超過60ml。1~2周後酌情延長穿刺間隔時間,減少穿 刺次數,直到症狀消失。④個別病兒雖經反復穿刺放液及長期觀察,積液量仍不減少,顱內高壓的表現或局灶性大腦功能受損的症狀和體征都不減輕,過去主張用手術摘除囊膜,以免腦組織受壓,引起腦萎縮或神經系統後遺症。但近甘餘年來未見有手術摘膜報導。相反,個別多次放液不愈的患兒,經保守觀察數月,往往積液可自行吸收終至痊癒。⑤有硬膜 下積膿時,可進行局部沖洗,並注入適當抗生素 (劑量參考鞘內注射藥量)及地塞米松1mg/次。

4.病室應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對急性期病兒需嚴密守抗觀察,定期測呼吸、脈搏、血壓、觀察尿量、呼吸狀況、瞳孔變化,以便早期發現休克及腦疝。化腦病兒急性期入量應控制在1000~1200ml(m2·d),即正常生理需要量的75%。既要保證患兒入量,又要避免輸液量過多加重腦水腫。合併脫水者,應按損失量補充,否則影響腦灌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