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方劑>正文

豆蔻散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殼, 炮)5枚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炙, 銼)30克 厚樸的功效與作用(去粗皮, 生薑的功效與作用汁炙)45克

【制法】上三味藥, 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溫中燥濕。 主脾胃傷濕, 濡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克, 米飲或湯調下, 空腹時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活幼口議》卷十九: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1個(煨)木香 丁香 白術 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甘草(炙)各3克 藿香葉3克

【制法】上藥研末。

【功能主治】溫脾理氣, 和胃止嘔, 主小兒脾寒不運, 胃失和降, 嘔吐, 脘悶。

【用法用量】每次4~5克, 煎藿香、棗的功效與作用子湯或生薑湯調服。

【摘錄】《活幼口議》卷十九

《朱氏集驗方》卷十一: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1個(面煨), 青皮1錢,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1錢, 木香1錢, 白術1錢, 甘草1錢, 草果1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止瀉。 主

【用法用量】方中青皮、陳皮、木香、白術用量原缺, 據《普濟方》補。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聖濟總錄》卷一七五: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殼)1枚, 青橘皮(湯去白, 焙)半分, 木香1分, 陳粟米1合。

【制法】上四味, 將陳粟米同巴豆的功效與作用3-7枚炒, 巴豆每枚刺作竅子, 候色焦, 去巴豆不用, 將粟米並餘藥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胃虛腹脹。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 生薑湯送下。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豆蔻散

【處方】豆蔻半分, 丁香半分, 舶上硫黃1分, 桂府白滑石3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 煩渴, 腹脹, 小便少。

【用法用量】每服1字至半錢, 米飲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魏氏家藏方》卷七: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1兩(面裹煨), 罌粟殼(去頂蒂瓤, 蜜炒)1錢, 木香1錢(不見火), 白術(炒)2兩, 人參的功效與作用(去蘆)2兩, 黃耆(蜜炙)2兩, 甘草(炙)2兩, 白茯苓(去皮)2兩。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3錢, 水1盞半, 加棗子3枚, 生薑5片, 烏梅的功效與作用2枚, 煎至6分, 去滓, 不拘時候服。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博濟》卷一: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2枚, 麻黃(去根)1分, 木香1分, 蛜(蟲祁)5個(糯米炒令黃, 去末), 吳茱萸1銖, 白術1分, 乾薑2銖(炮), 大黃8銖(濕紙裹煨), 訶黎勒2枚(炮), 茯苓(去皮)8銖, 甘草1分(炙), 附子8銖(炮, 去皮), 青橘皮2-7片, 桂心3銖, 檳榔2枚,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兩感傷寒結胸, 壯熱惡寒, 飲食不下, 大小腸秘塞, 陰毒昏沉, 臍下水結撮痛, 四肢逆冷, 心躁, 不省人事, 食癥結聚, 心下逆滿, 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錢, 加大棗的功效與作用3枚, 水1盞, 煎至7分, 食後熱服, 蓋覆。 若胸腹內痛, 空心服。 如稍溏利無妨。

【摘錄】《博濟》卷一

《雞峰》卷十二: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半兩, 厚樸半兩, 陳橘皮半兩, 良薑半兩, 乾薑半兩(別以白麵半兩同炒諸藥令黃, 研)。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 久積冷氣, 大腸滑泄, 腹內作聲, 肌體羸瘦, 困至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半, 空心, 入稀薑粥調下。

【摘錄】《雞峰》卷十二

《普濟方》卷三○六: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2個, 自然銅2錢(燒酥), 檳榔1個, 板藍根3分, 蛀桑子2錢,

甘草3錢, 烏梅4個, 川烏頭1個(燒), 金毛狗脊1個(去毛),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2錢, 紅芍藥3分, 茅香3分, 甘柿蒂14個, 川楝子4個, 香附的功效與作用子21個, 苦丁香7個, 官桂1分半(去皮), 乳香2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驢涎馬氣, 駱駝、騾子、兔子、狗子、蛇傷。

【用法用量】如要驗中毒, 吃大麥面拌羮, 吐逆者是, 不吐非也。 如吃大麥面羮1-2碗, 令病人極吐, 後下諸藥大效。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

《養老奉親》:豆蔻散

【處方】草豆蔻4兩(以薑4兩炒, 香黃為度, 和薑用), 大麥糵子10兩(炒黃), 神曲4兩(炒黃), 杏仁的功效與作用4兩(去尖, 炒熟), 甘草4兩(炙), 乾薑2兩(炮製)。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老人夏多冷氣發動, 胸膈氣滯噎塞, 脾胃不和, 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 如茶的功效與作用點之, 不拘時候服。

【摘錄】《養老奉親》

《博濟》卷二:豆蔻散

【別名】豆蔻湯

【處方】肉豆蔻3個, 官桂1分(去皮), 川芎的功效與作用1分, 香附子21個(炮過), 零陵香1分, 陳皮(去白)1兩, 甘草3分(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和一切氣。 主脾胃虛寒, 痰飲停滯, 嘔吐不止。

【用法用量】豆蔻湯(《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摘錄】《博濟》卷二

方出《證類本草》卷九引《海藥本草》, 名見《仙拈集》卷一: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霍亂。

【用法用量】《仙拈集》本方用肉豆蔻、生薑各三錢, 水煎服。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九引《海藥本草》, 名見《仙拈集》卷一

方出《證類本草》卷二十三引《千金》, 名見《仙拈集》卷一:豆蔻散

【處方】草豆蔻1兩(去皮)。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心腹脹滿短氣。

【用法用量】每服5分, 以木瓜的功效與作用、生薑湯調下。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二十三引《千金》,名見《仙拈集》卷一

《朱氏集驗方》卷十五:豆蔻散

【處方】陳皮半兩,甘草半兩,訶子半兩,使君子半兩,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半兩,沒石子半兩,厚樸(制)7錢,木香2錢半,肉豆蔻2錢半。

【功能主治】腹痛嘔蟲。

【用法用量】本方原名豆蔻丸,與劑型不符,據《普濟方》改。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五

《百一》卷六:豆蔻散

【處方】陳粟米1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半兩,赤石脂(研)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2錢,粟米湯飲調下,日進3服。

【摘錄】《百一》卷六

《衛生寶鑒》: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皮)5個,木香半兩,人參半兩,厚朴(薑制)半兩,赤茯苓(去皮)半兩,桂半兩,炙甘草半兩,檳榔5錢,訶黎勒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陳皮(去白)半兩,郁李仁(湯浸,去皮,麩炒黃)半兩,半夏(湯洗了,同生薑搗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黃)半兩。

【制法】上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治氣補勞,通血脈,益脾胃,去痰實。主五種膈氣。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入鹽少許,如茶點服;若入生薑、大棗同煎服亦佳,不拘時候。

【摘錄】《衛生寶鑒》

《活幼口議》卷十八: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1個(煨),胡粉(炒)2錢,龍骨(生)1錢,白礬(枯)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嬰孩小兒腸胃虛弱,糟粕不聚,瀉痢不止,或赤或白,冷熱不調,日夜頻並,愈而又發。

【用法用量】每服1錢,溫飯飲調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葷腥之物,鹹醃之屬。

【各家論述】胡粉性滯,用之以滯其腸,令不虛滑;豆蔻溫髒之藥,安和腸胃;龍骨、白礬澀腸止痢,大腸虛滑下痢,日夜無度者,用之隨愈。

【摘錄】《活幼口議》卷十八

《魏氏家藏方》卷七: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1兩2錢半(面裹煨香),罌粟殼(去頂蒂瓤,蜜炒)4兩,橘紅4兩,香附子(去毛)4兩,甘草2兩(炙),川薑1兩(炮洗)。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久年新近泄瀉,赤白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3-5錢,用陳米飲調下,不拘時候服。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得效》卷六:豆蔻散

【處方】大肉豆蔻1枚(剜小孔子,入乳香3小塊在內,以面裹煨,面熟為度,去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虛腸鳴,久痢不止。腹痛洞瀉,腸鳴,胃虛冷,乳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1錢,米飲調下。

【摘錄】《得效》卷六

《雞峰》卷十二:豆蔻散

【處方】草豆蔻(醋的功效與作用和麵裹煨熟,去面和皮用)1兩,肉豆蔻仁1兩,陳皮1兩,陳粟米(以生薑汁浸1宿,焙乾,取末)3兩,甘草半兩,乾薑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和養脾胃,消進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侯。

【摘錄】《雞峰》卷十二

《外科啟玄》卷十二:豆蔻散

【處方】肉果(煨)5錢,龍骨(煆)5錢,木香5錢,砂仁5錢,山楂的功效與作用3錢,五倍子3錢,赤石脂3錢,藿香3錢,白術3錢,人參1錢,一方有枯礬2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虛嘔吐及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5分,看兒大小,吐用姜湯,瀉用米湯調下。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豆蔻散

【處方】草豆蔻(面裹煨熟,去皮取肉)1兩,茴香子(炒)1兩,木香半兩,陳曲(微炒)2兩,麥芽(炒)2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乾薑(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虛弱,腹內膨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先嚼煨生薑少許,沸湯調下,食前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普濟方》卷一四一引《博濟》: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2枚,麻黃(去根節)1分,木香1分,吳白術1分,吳茱萸1銖,附子8銖(炮,去皮),乾薑2銖(炮),桂心3銖,蛜(蟲祁)5個(礬朱砂炒令黃,去其砂),訶黎勒2枚(炮),檳榔2枚,青橘皮20片,茯苓(去皮)8銖,川烏(生,去皮臍)1兩,良薑(銼)1兩,天麻的功效與作用(去苗)1兩,葛根的功效與作用1兩,乳香(另研)1兩,小椒(去子並閉口者)1兩,當歸1兩(去苗)。

【制法】上為粗末,入乳香。勻抄10錢,痛甚者,加至15錢,同細鹽一處炒令極熱,用熟絹袋內貯藥。

【功能主治】兩感傷寒,結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秘塞,陰毒昏沉,下水結胸撮痛。四肢逆冷,心煩,不省人事,食後結聚,心下逆滿,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熨烙痛處,不拘早、晚,頻用為效。如藥冷,即再炒1次,用畢,其炒藥不用。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一引《博濟》

《幼幼新書》卷二十六: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2個,胡黃連的功效與作用1錢,使君子4個,青黛半兩,楝根半兩,蕪荑半兩,夜明砂1錢半,麝少許(一方厚樸、甘草各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疳積或冷利,腹大腳小,身熱面黃或驚積。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半錢,蜜水或粥飲調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六

《魏氏家藏方》卷七: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罌粟殼(去頂蒂瓤,蜜炙)、石榴的功效與作用皮、黃連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瀉痢腹痛,裡急後重,糞赤。

【用法用量】每服3錢,食前米飲調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聖濟總錄》卷一七八: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殼)1枚,縮砂(去皮)7枚,訶黎勒(去核)3枚,鉛丹(炒)2錢,胡粉(炒)2錢,龍骨2錢,白礬1分,天仙子1分(與白礬和令勻,入在橡斗子內合定,用麻線纏定,炭火內燒黑存性,細研)。

【制法】上為散,再研令勻。

【功能主治】小兒腸胃虛弱,清濁不分,痢下青白,或如凝脂,陳寒痼冷,或下黑瘀。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米飲調下,乳食前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殼,炮)5枚,甘草(炙,銼)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傷濕,濡瀉不止。水穀痢久不止,腹脅妨悶,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米飲或湯調下,食前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吉氏家傳》: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面裹,炮赤熱,去面)1個,草果子(炮,去皮)1個,縮砂(去皮)1錢,甘草(炙)1錢,肉桂的功效與作用(不見火)1錢,陳皮(去白)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奶。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陳米飲調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吉氏家傳》

《聖濟總錄》卷六十二: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皮)3個,木香半兩,厚樸(去粗皮,薑汁炙)半兩,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訶黎勒3枚(炮,去核),檳榔2枚(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治氣補勞,通血脈,益脾胃。主五種膈氣。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如茶點服;若入薑、棗同煎亦佳。

【摘錄】《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聖濟總錄》卷一一八: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殼)半兩,紅豆蔻(去皮)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白豆蔻(去皮)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丁香半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半兩,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口臭。

【用法用量】將本方改為丸劑,名“豆蔻丸”(見《普濟方》)。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二十三引《千金》,名見《仙拈集》卷一

《朱氏集驗方》卷十五:豆蔻散

【處方】陳皮半兩,甘草半兩,訶子半兩,使君子半兩,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半兩,沒石子半兩,厚樸(制)7錢,木香2錢半,肉豆蔻2錢半。

【功能主治】腹痛嘔蟲。

【用法用量】本方原名豆蔻丸,與劑型不符,據《普濟方》改。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五

《百一》卷六:豆蔻散

【處方】陳粟米1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半兩,赤石脂(研)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2錢,粟米湯飲調下,日進3服。

【摘錄】《百一》卷六

《衛生寶鑒》: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皮)5個,木香半兩,人參半兩,厚朴(薑制)半兩,赤茯苓(去皮)半兩,桂半兩,炙甘草半兩,檳榔5錢,訶黎勒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陳皮(去白)半兩,郁李仁(湯浸,去皮,麩炒黃)半兩,半夏(湯洗了,同生薑搗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黃)半兩。

【制法】上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治氣補勞,通血脈,益脾胃,去痰實。主五種膈氣。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入鹽少許,如茶點服;若入生薑、大棗同煎服亦佳,不拘時候。

【摘錄】《衛生寶鑒》

《活幼口議》卷十八: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1個(煨),胡粉(炒)2錢,龍骨(生)1錢,白礬(枯)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嬰孩小兒腸胃虛弱,糟粕不聚,瀉痢不止,或赤或白,冷熱不調,日夜頻並,愈而又發。

【用法用量】每服1錢,溫飯飲調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葷腥之物,鹹醃之屬。

【各家論述】胡粉性滯,用之以滯其腸,令不虛滑;豆蔻溫髒之藥,安和腸胃;龍骨、白礬澀腸止痢,大腸虛滑下痢,日夜無度者,用之隨愈。

【摘錄】《活幼口議》卷十八

《魏氏家藏方》卷七: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1兩2錢半(面裹煨香),罌粟殼(去頂蒂瓤,蜜炒)4兩,橘紅4兩,香附子(去毛)4兩,甘草2兩(炙),川薑1兩(炮洗)。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久年新近泄瀉,赤白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3-5錢,用陳米飲調下,不拘時候服。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得效》卷六:豆蔻散

【處方】大肉豆蔻1枚(剜小孔子,入乳香3小塊在內,以面裹煨,面熟為度,去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虛腸鳴,久痢不止。腹痛洞瀉,腸鳴,胃虛冷,乳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1錢,米飲調下。

【摘錄】《得效》卷六

《雞峰》卷十二:豆蔻散

【處方】草豆蔻(醋的功效與作用和麵裹煨熟,去面和皮用)1兩,肉豆蔻仁1兩,陳皮1兩,陳粟米(以生薑汁浸1宿,焙乾,取末)3兩,甘草半兩,乾薑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和養脾胃,消進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侯。

【摘錄】《雞峰》卷十二

《外科啟玄》卷十二:豆蔻散

【處方】肉果(煨)5錢,龍骨(煆)5錢,木香5錢,砂仁5錢,山楂的功效與作用3錢,五倍子3錢,赤石脂3錢,藿香3錢,白術3錢,人參1錢,一方有枯礬2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虛嘔吐及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5分,看兒大小,吐用姜湯,瀉用米湯調下。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豆蔻散

【處方】草豆蔻(面裹煨熟,去皮取肉)1兩,茴香子(炒)1兩,木香半兩,陳曲(微炒)2兩,麥芽(炒)2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乾薑(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虛弱,腹內膨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先嚼煨生薑少許,沸湯調下,食前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普濟方》卷一四一引《博濟》: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2枚,麻黃(去根節)1分,木香1分,吳白術1分,吳茱萸1銖,附子8銖(炮,去皮),乾薑2銖(炮),桂心3銖,蛜(蟲祁)5個(礬朱砂炒令黃,去其砂),訶黎勒2枚(炮),檳榔2枚,青橘皮20片,茯苓(去皮)8銖,川烏(生,去皮臍)1兩,良薑(銼)1兩,天麻的功效與作用(去苗)1兩,葛根的功效與作用1兩,乳香(另研)1兩,小椒(去子並閉口者)1兩,當歸1兩(去苗)。

【制法】上為粗末,入乳香。勻抄10錢,痛甚者,加至15錢,同細鹽一處炒令極熱,用熟絹袋內貯藥。

【功能主治】兩感傷寒,結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秘塞,陰毒昏沉,下水結胸撮痛。四肢逆冷,心煩,不省人事,食後結聚,心下逆滿,坐臥不得。

【用法用量】熨烙痛處,不拘早、晚,頻用為效。如藥冷,即再炒1次,用畢,其炒藥不用。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一引《博濟》

《幼幼新書》卷二十六: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2個,胡黃連的功效與作用1錢,使君子4個,青黛半兩,楝根半兩,蕪荑半兩,夜明砂1錢半,麝少許(一方厚樸、甘草各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疳積或冷利,腹大腳小,身熱面黃或驚積。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半錢,蜜水或粥飲調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六

《魏氏家藏方》卷七: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罌粟殼(去頂蒂瓤,蜜炙)、石榴的功效與作用皮、黃連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瀉痢腹痛,裡急後重,糞赤。

【用法用量】每服3錢,食前米飲調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聖濟總錄》卷一七八: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殼)1枚,縮砂(去皮)7枚,訶黎勒(去核)3枚,鉛丹(炒)2錢,胡粉(炒)2錢,龍骨2錢,白礬1分,天仙子1分(與白礬和令勻,入在橡斗子內合定,用麻線纏定,炭火內燒黑存性,細研)。

【制法】上為散,再研令勻。

【功能主治】小兒腸胃虛弱,清濁不分,痢下青白,或如凝脂,陳寒痼冷,或下黑瘀。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米飲調下,乳食前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殼,炮)5枚,甘草(炙,銼)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傷濕,濡瀉不止。水穀痢久不止,腹脅妨悶,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米飲或湯調下,食前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吉氏家傳》: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面裹,炮赤熱,去面)1個,草果子(炮,去皮)1個,縮砂(去皮)1錢,甘草(炙)1錢,肉桂的功效與作用(不見火)1錢,陳皮(去白)半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奶。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陳米飲調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吉氏家傳》

《聖濟總錄》卷六十二: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皮)3個,木香半兩,厚樸(去粗皮,薑汁炙)半兩,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訶黎勒3枚(炮,去核),檳榔2枚(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治氣補勞,通血脈,益脾胃。主五種膈氣。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如茶點服;若入薑、棗同煎亦佳。

【摘錄】《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聖濟總錄》卷一一八:豆蔻散

【處方】肉豆蔻(去殼)半兩,紅豆蔻(去皮)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白豆蔻(去皮)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丁香半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半兩,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口臭。

【用法用量】將本方改為丸劑,名“豆蔻丸”(見《普濟方》)。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