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臂叢神經炎(brachialplexusneuritis)病因不明。
病前可能有免疫接種史或受寒冷史。
患者多為成年人,
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
病初疼痛位於一側的頸根、鎖骨上窩或肩部,
如燒灼樣、針刺樣,
疼痛為間歇性,
不久轉為持續性並陣發性加劇。
疼痛範圍擴展為同側上臂、前臂及手部,
而以尺側較甚。
牽引臂叢時,
如上肢外展或上舉,
常使疼痛加劇。
臂叢神經幹上(鎖骨上、下窩或腋窩處)有明顯的壓痛,
可有感覺減退或過敏。
肌力減退以肩胛帶和上臂近端的肌肉最為嚴重。
病初,
腱反射較活躍,
但不久即減退或消失。
幾周後,
肌肉有程度不等的萎縮。
部分病人有上肢遠端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如皮膚菲薄、腫脹、出汗異常。
通常其疼痛可在幾天內減輕或消失,
有的持續幾周才終止。
癱瘓肢體大約在幾周或幾個月後才開始好轉,
但最終大都能顯著好轉。
腦脊液檢查正常。
個別病人在一側好轉後,
另一側又發病。
(二)頸椎病多見於四十歲以上,
男性略多,
病程緩慢進展。
由於頸椎負荷及活動度過大,
可成為促發症狀加重的因素。
頸椎間盤變性最常發生於頸5~6,
其次為頸6~7、4~5間隙。
椎體骨贅常累及頸6、7、5神經根。
最突出症狀是由於病變累及後根的根性疼痛,
表現為受累神經根分佈區的麻痛或觸電感。
第6頸神經根受刺激時,
疼痛沿患肢橈側向遠端放射至拇指。
第7頸神經根受損時,
放射至食指與中指。
頸部過度側彎或後伸、咳嗽、噴嚏或用勁時,
常使疼痛加劇。
刺激運動神經根,
可產生痛性肌痙攣,
其疼痛部位常在上肢近端、肩胛區域,
為深部刺痛或鈍痛。
部分病例可伴有椎旁肌肉痙攣。
病變水準的棘突及橫突有壓痛,
於頭頂部即擊、加壓,
可使根性疼痛加劇。
在受損神經根所支配的範圍內,
可有感覺減退,
病側二頭肌或三頭肌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大小魚際肌萎縮。
頸椎X線平片顯示頸椎變直,
生理前突消失,
椎體前後緣唇樣增生,
椎間隙變窄,
椎間孔狹窄等改變。
但X線平片上的異常表現與臨床症狀,
有時並不一致。
這是因為頸椎椎管腔大小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
而且許多頸椎病常伴同存在的軟骨和纖維組織的改變,
在X線平片中都不能顯示出來。
頸椎CT、MRI及椎管造影,
均有助於進一步確診。
(三)頸胸出口區疼痛綜合征(painsyndromeofthecervicalthoraxicoutlet)頸胸出口區疼痛綜合征,
鎖骨、肋骨綜合征及胸小肌綜合征都是由於神經和血管在頸胸背側出口區受壓所發生。
頸胸背側出口區系由第一肋骨、前方的胸骨上段、後方的第一胸椎所組成。
臂叢神經經前、中斜角肌之間,
進入第一肋骨與鎖骨間的狹窄區。
鎖骨下動脈與臂叢神經同行,
出頸胸背側出口區達頸部,
通過腋窩進入上肢。
如果上述通路發生解剖變異、狹窄,
則臂叢神經和血管都可遭受壓迫而產生症狀。
常見之病因有頸肋,
第七頸椎橫突過長,
前斜角肌肥大或纖維增生或肌肉發生痙攣、攣縮、腋窩入口變異、肩胛帶下降等。
起病以40~50歲居多,
女性多於男性,
右側多於左側。
常無明顯誘因,
症狀逐漸發生。
起初為上肢疼痛和麻木,
由肩胛區向臂內側及手掌尺側放射。
呈刺痛、鑽痛、灼痛,
伴有麻木。
這些症狀常發生于淩晨,
使病人痛醒;或在久坐、長時間作縫紉編織等工作以後出現。
上肢伸展、舉物、提物等均可使疼痛加劇,
臂內收、屈肘,
症狀可減輕。
體檢可發現於手、前臂尺側感覺減退及感覺過敏。
可有手部肌力減弱及肌肉輕度萎縮。
鎖骨下動脈受壓可出現手部皮膚發冷、膚色蒼白、青紫等。
以下試驗可用以區別前斜角肌綜合征、鎖骨、肋骨綜合征及胸小肌綜合征:
1.前斜角肌試驗:頭轉向病變對側,
並向後仰伸,
病側手臂外展,
深吸氣。
若出現上述症狀及病側橈動脈搏動消失,
則提示為前斜角肌綜合征。
2.當病側肩胛帶主動或被動向下時,
出現上述症狀及病側撓動脈搏動消失,
則提示為鎖骨、肋骨綜合征。
3.兩臂上舉、外展並稍向後側,
出現上述症狀及病側橈動脈搏動消失,
則提示為胸小肌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