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抑鬱症”是發生在產後的一種以抑鬱為主要表現的精神疾患。 根據統計數字看, 國內和國外的發病率差異很大, 從3.5%~33%不等, 這與研究的方法和診斷標準不同有關。
產後抑鬱症的發病原因也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般認為分娩後體內激素水準急劇變化可能是導致發病的生物學基礎, 而分娩所帶來的不適和疼痛、產前心理準備不充分導致的緊張和恐懼、加之產後情感的極度脆弱、對嬰兒的期待、兩代人護理方式的差異、從零開始學習的母親角色、產後被關注中心的轉移……都造成了產後的心理焦慮和不安,
如果是輕度產後抑鬱, 會出現心情壓抑, 不願見人或傷心, 與家人關係緊張, 對周圍事情缺乏興趣, 焦慮易怒(尤其在夜間加重);如果比較嚴重, 可出現自暴自棄, 對人充滿敵意, 呼吸心跳加快, 泌乳減少, 厭食失眠消瘦, 甚至出現自殺和殺嬰的念頭(曾經發生過這類悲劇)。
什麼樣的產婦容易患產後抑鬱症?有沒有預防的辦法呢?
一般產後抑鬱症容易發生在具有性格不成熟、內向、固執保守、敏感、情緒不穩定、社交能力不強、與人相處不融洽等個性特點的女性身上, 一些孕婦對妊娠及分娩缺少必要的心理準備, 或者本身患有軀體的疾病, 或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 或者在孕期或分娩期恰好遭遇工作或生活的打擊,
預防主要依靠自身及家人。 首先, 在懷孕前就要做好生理及心理兩方面的準備, 學習妊娠和分娩的知識, 系統地參加圍產保健。 對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婦和產婦, 醫務人員和家庭都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提供更多的幫助, 處理好生活方面的難題, 調整心理狀態, 減輕可能存在的心理壓力—最常見的就是大家庭中對新生兒性別的過分期盼(丈夫是獨子的要男孩傳宗接代、都是男孩的想要女孩)。
像文章前面所說的那位產婦, 一直因自己是“高危產婦”而擔心孩子各方面的健康, 產後她的丈夫又不能常來陪伴, 來了還常下樓抽煙,
如果發生了產後抑鬱症, 需要家人和醫生積極對待, 輕者加強護理, 給予一定的心理治療, 加用一些鎮靜劑;重者則需要服用抗抑鬱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