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肌痙攣的發病年齡

面肌痙攣多數在中年以後起病, 我院治療的病例,約占80%是在40歲以上起病。 但也可見於較小年齡者, 在我院治療的病例中, 年齡最小者僅8歲。

病因病理

根據病因可將此病分為特發與繼發兩種。 繼發性者亦稱症狀性面肌痙攣, 凡在大腦皮層到面神經分支末梢的整個通道中, 任何壓迫刺激性病變均可誘發此病。 臨床常見的如中耳乳突炎症和腫瘤, 橋小腦角的占位性病變(膽脂瘤和聽神經瘤)及腦炎, 蛛網膜炎, 多發性硬化, Paget病和顱凹陷症等。 凡查不出誘因者, 統稱為特發性痙攣, 約占發病總數的2/3。 1966年Jannetta提出,

面神經出橋腦根處被走行的小動脈壓迫, 是構成面肌痙攣的主要誘因, 並採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 取得滿意的療效。

面神經出橋腦根處被走行的小動脈壓迫, 是構成面肌痙攣的主要誘因, 這些血管有小腦前下和後下動脈, 也有曲張的粗大靜脈。 人到中年以後, 這些正常和神經交叉壓迫的血管開始硬化, 血壓升高, 長期壓迫神經可引起脫髓鞘變性, 使神經軸索間發生串電現象, 興奮由傳出而變成傳入, 可有大量異常電位蓄積和發放, 可引起面肌痙攣發作。 此論點還可用以解釋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的病因。 但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持否定意見, 因為有很多人面神經被血管壓迫並不發生面肌痙攣, 而面肌痙攣病人有20%~30%查不到神經受血管壓迫。

作者等近年曾對30例病人進行血清和腦脊液微量素測定, 發現所有病人血清內鈣、鎂離子均明顯減少, 可見血管壓迫性神經脫髓鞘, 必須在鈣、鎂離子減少的環境中才能激惹發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