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您真的會教育多動症的孩子嗎 家長切忌打罵

很多家長對多動症的孩子也是很無奈, 患有多動症的孩子, 家庭教育方面, 更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 一味的打罵, 只會適而其返。 面對多動症兒童, 爸爸媽媽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如何教育多動症孩子

切忌打罵, 學會冷處理

“孩子發脾氣, 家長首先要找原因, 看看是以前把孩子寵壞了, 還是存在上述能力的缺陷, 搞清楚了才能對症下藥。 ”劉進行主任說, 對於恃寵而嬌的孩子, 家長應該徹底改變教育方式, 不能一味忍讓。

要求不合理的堅決不能答應, 即使孩子發脾氣也不能理睬, 還可以適當給予一些懲罰,

如靠著牆角站幾分鐘, 或是當天不給看動畫片。 ”這種冷處理的方式要堅持幾個星期, 因為剛開始小孩的脾氣可能會加重, 但是通常到第三個星期, 他們就會慢慢安靜下來, 知道父母是真正生氣了。 “還要多鼓勵孩子和其他同伴玩耍, 在社會交往中形成和接受規則。

至於那些可能存在能力缺陷的孩子, 在看到他們發脾氣、多動、不聽指揮的問題時, 也應該給予包容和理解。 “對待這部分孩子有三個原則, 一要有愛, 二要花時間, 三要用一致的正確方法。 注意不要喋喋不休地教訓孩子, 不停的嘮叨會使孩子感到厭倦;切忌‘以暴制暴’打罵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從而更難教育。 ”

通常來說, 當一個孩子暴躁的脾氣父母無法控制時,

應儘快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矯正和訓練。

多數兒童“暴力”是家庭教育失當

專家告訴記者, 像齊先生兒子這樣小小年紀就脾氣暴躁的孩子並不少見, 年齡主要集中在2-10歲間。

“若小孩子只是偶爾發發脾氣, 不至於讓父母和身邊人都覺得無法控制, 這類的‘發脾氣’應該說是比較正常的, 也可以理解成調皮、不懂事的表現, 多數是由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引起。 ”

劉進行主任說, 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多, 父母家人對孩子都溺愛, 孩子從小就缺乏在沒有家長看管下與同伴自由交往的機會。 上幼稚園、小學之後, 學習的時間又往往超過了玩耍嬉戲、交朋友的時間。

原本應該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我打別人,

別人也會打我”的自然規則, 在大人的一味保護和容忍下, 就被“不如我的意, 我就要打你”的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取代了。 這樣一來, 自己的需要被擺在第一位, 一旦不被滿足, 孩子就會以拳打腳踢、摔東西等激烈的方式威脅父母和家人。

小兒多動症六大因素

1、社會環境因素。

不良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均有可能增加孩子患多動症的機率。 孩子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環境中, 精神常常處於緊張、壓抑、恐懼、不安和矛盾的狀態, 容易出現衝動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等行為問題, 或加重多動症的某些症狀。

2、家庭因素。

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多動症的危險因素之一, 粗暴的教育方法、過度放任或過度保護均有可能成為多動症的引發因素。

3、遺傳因素。

家系和雙生子研究顯示遺傳因素是導致多動症的重要原因。 分子遺傳學研究顯示多動症是一種與神經發育密切相關的多基因遺傳性疾病。

4、飲食因素。

有研究發現兒童過多食入含鉛食物, 體內血鉛水準過高可能和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有關, 有可能是多動症的潛在病因。

5、腦器質性因素。

研究發現母親孕期感染、接觸有毒物質、營養不良、吸煙、飲酒、各種原因所致宮內窘迫、非正常分娩、低出生體重兒以及生後1-2年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或腦外傷均可能導致兒童神經發育異常, 增高患多動症的風險。

6、中樞神經遞質異常。

神經生化研究發現多動症兒童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功能不足、多巴胺功能不足、5-羥色胺功能過高或相對不足,

這些神經遞質被認為可以啟動大腦皮層或強化社會行為, 由此推測多動症的病因可能是神經遞質失調所導致的行為障礙。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