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胃逆痰濕迫肺
張氏謂:“痰鬱肺竅則作喘, 腎虛不納氣亦作喘。 是以論喘者恒責之肺腎二髒, 未有責之脾胃者。 不知胃氣以息息下行, 有時不下行而轉上逆, 並迫肺氣亦上逆即可作喘”。 說明脾病不能升清降濁, 胃氣逆而上行, 挾迫肺氣隨之上逆而喘息作矣;脾病則運化失權, 聚濕生痰, 痰飲內蘊, 氣血失其常度, 亦可上逆迫肺致喘。 此種喘息必兼有飲食減少、乏力、便溏、面黃肌瘦, 脈弦或弱等一派脾胃虛弱徵象。 治當健脾益胃、化痰定喘, 其創制“滋培湯”, 驗之臨床每獲奇效。
沖氣失和胃氣逆肺
張氏指出:“有時腎虛氣化不攝,
脾濕胃鬱飲漬肺竅
其在書中寫道:“心肺陽虛, 致脾濕不運, 胃鬱不降, 飲食不化精徽, 變為飲邪, 停于胃口為滿悶, 溢於膈上為短氣, 漬滿肺竅為喘促, 滯膩咽喉為咳吐粘涎。 ”此段文字闡明了由於心肺陽虛,
綜上所述, 張錫純論喘著眼點在於脾胃, 即脾胃自病可以致喘;肝腎不足, 沖氣挾胃氣上逆迫肺亦可致喘;肝氣、肝火致胃氣上逆仍可作喘;心肺陽虛, 脾濕胃鬱, 以致飲漬肺竅作喘, 並且制定了相應的治療方藥, 究其用藥特點總以調理脾胃為中心, 又根據病機不同輔以補肝、益腎、疏肝、鎮沖、利肺、溫陽、化飲之品, 促使脾氣健運而胃氣和降, 痰飲清除而喘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