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 病情較輕者可自行癒合, 如果病情較重, 則可能威脅到寶寶的生命。 不過如今可以借助先進的醫療技術治好, 所以媽媽們也不必太過擔憂。
先天性心臟病有以下常見症狀, 但輕症先天性性心臟病可無明顯症狀。
1、青紫:青紫是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如大血管錯位, 法樂氏四聯症等)的突出表現。 可於出生後持續存在, 也可於出生後三至四個月逐漸明顯, 在口唇、指(趾)甲床、鼻尖最明顯。 而潛伏青紫型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平時並無青紫,
2、心臟雜音:多數先天性心臟病都可聽到雜音, 這種雜音比較響亮, 粗糙, 嚴重者可伴有胸前區震顫。 心臟雜音多在就診時被醫生發現。 部分正常兒童可有生理性雜音。
3、體力差:由於心功能差、供血不足和缺氧所致, 重症患兒在嬰兒期即有餵養困難, 吸吮數口就停歇, 氣促, 易嘔吐和大量出汗, 喜豎抱, 年長兒不願活動, 喜蹲踞, 活動後易疲勞, 陣發性呼吸困難, 缺氧嚴重者常在哺乳、哭鬧或大便時突然昏厥, 易出現心衰。
4、易患呼吸道感染:多數先天性心臟病由於肺血增多, 平時易反復患呼吸道感染,
5、心衰:新生兒心衰被視為一種急症, 通常大多數是由於患兒有較嚴重的心臟缺損, 其而且臨床表現是由於肺循環、體循環充血, 心輸出量減少所致, 患兒面色蒼白, 憋氣, 呼吸困難和心動過速, 血壓常偏低, 可聽到奔馬律, 肝大, 但外周水腫較少見。
先天性心臟病能治癒嗎?
先天性心臟病是由於在胎兒期心臟血管發育異常而致的心臟血管畸形, 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心臟病, 約占出生嬰兒的15%左右, 主要分為兩大類:紫紺型及非紫紺型。 紫紺型即出生後嬰兒口周及四周末梢出現青紫, 尤以哭鬧時明顯;非紫紺型嬰兒早期無症狀,
近期心外科採用右腋下胸部小切口治療小兒先心病, 不劈開胸骨, 不切除或切斷肋骨, 保持了骨性胸廓的連續性, 手術創傷小, 疼痛輕, 恢復快, 切口小, 且位於腋下及側胸壁, 右上肢功能位時, 幾乎看不到切口瘢痕, 使病兒和家長擺脫因胸骨前正中切口所留下的瘢痕而造成的負擔和痛苦。
近20多年來由於先進的現代檢查技術的發展(如心導管術、心血管造影術、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和核素心血管造影等)及低溫麻醉、體外迴圈和心臟外科手術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