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微而緊者有寒, 微弱者有寒少氣,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 不可勞。 ”
《千金方》:“寸口脈微而弱, 血氣候虛, 男子吐血, 婦人下血, 嘔汁出……關上脈微浮, 積熱在胃中, 嘔吐蛔蟲, 心健忘。 ”
《四言舉要》:“遺精白濁, 微澀而弱;三消之脈, 細小候澀, 形脫可慷;健喉走馬, 微伏則難;頭痛、血虛數澀;痿病肺虛, 脈多微緩;五疽實熱, 澀徽屬虛;腸癰實熱, 微澀而緊, 未膿當下。 ”
《診家樞要》:“浮而微者陽不足, 必身惡寒, 沉而微者陰不足、主髒寒下利。 ”
《醫學人門》:“微浮嘔逆分內外, 微沉自利汗有無, 微弱少氣而無色, 男精女帶而焦枯, 微澀亡血增寒熱,
《醫宗必讀》:“浮微勞極, ……火熱之證, 敬弱無神, 根本脫離……蓄血在中, 沉澀而微, 速愈者希……三消之脈, 細微短澀, 虛手堪驚, 黃疽濕熱, 微澀難醫。 ”微脈之相兼脈主病, 《診家樞要》說:“浮微為陽不足, 必身惡寒;沉微為陰不足, 主髒寒不利”。 此陽陰指寸尺而言, 微脈主陽氣虛衰, 尺主上焦衛陽虛, 故身惡寒(畏寒), 尺主下焦元陽虛, 故髒寒下利。
《醫學入門》說:“微浮嘔逆分內外。 ”其注為內傷則為陽虛, 外感則為風暑。 脈微浮之意即浮取之見若有似無之微脈, 沉取即全無。 嘔逆為胃氣上逆, 是虛陽上沖之內虛證。 至於外感風暑脈見微浮, 因署傷元氣故脈微, 邪在於表故脈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