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遲脈之相兼脈介紹

《脈經》:“遲而澀, 中寒有癥結, 遲而滑者脹, 遲而緩者有寒, 沉而遲, 腹髒有冷病。 ”

《千金方》:“遲緊為寒, 遲而澀, 中寒有癥結, 遲而滑者脹, 遲而緩者有寒, 沉而遲, 腹髒有冷病。 寸口脈遲而緩, 遲則為寒, 緩即為氣, 寒氣相搏, 則絞而痛;寸口脈遲而澀, 遲即為寒, 澀為少血。 ”

《四言舉要》:“沉遲中氣, 弦遲者寒。 ”

《三因方》:“遲而澀, 為瘢癖, 咽酸。 ”

《診家樞要》:“浮而遲, 表有寒;沉而遲, 裡有寒;氣寒則縮, 血寒則凝也。 ”

《外科精義》:“瘡家沉遲襦弱, 皆宜托裡。 寸口脈緩而遲者, 虛寒也。 ”

《瀕湖脈學》:“浮遲風虛, 沉遲虛寒。 ”

《診家正眼》:“浮遲表寒, 沉遲裡寒.遲澀血少, 遲緩濕寒,

遲滑脹滿, 遲微難安。 ”

《醫學入門》:“遲沉寒內浮寒外, 遲澀咽酸癜瘕成, 遲滑腹中覺脹大, 惟有季夏及左尺, 逢此便是腎經敗。 ”

《古今醫統》:“遲實為疼, 遲虛寒滯, 消中、夏月, 沉遲俱忌。 ”

《景嶽全書》:“浮而遲者, 內氣虛, 沉而遲者, 表氣虛。 遲兼滑大者, 多風痰頑痰之候, 遲兼細小者, 必真陽虧弱而然。 ”

《脈確》:“浮遲寒在表, 沉遲作裡醫;遲澀廒結, 遲滑脹宜。 ”

《脈訣匯辨》:“浮遲表冷, 沉遲裡寒, 遲澀血少, 遲緩濕寒。 ”

《脈義簡摩》:“浮遲表寒, 沉遲裡寒, 遲澀為血病, 遲滑為氣病, 遲兼滑大, 風痰頑痹, 遲兼細小, 真陽虧損也。 或陰寒留於中, 為泄為痛, 元氣不營於表, 寒栗拘攣, 皆主陽虛陰盛之病也。 凡人傷寒初解, 遺熱未清, 經脈未充, 胃氣未變, 必脈是遲滑, 或見遲緩。 ”

《脈學闡微》:“遲而兼浮為表寒,

兼沉主裡寒, 兼澀血寒, 兼弦胃寒, 兼細小, 氣虛血少, 兼實, 內有鬱熱或積滯。 ”遲脈與它脈相兼主病, 如上表所示, 各家均言浮遲主表寒, 沉遲主裡寒。 惟張景嶽言:“浮遲主內氣虛, 沉遲主表氣虛。 ”是否為傳抄之誤?!否, 這是因為景嶽認為“沉脈亦有表證”, “浮脈亦有裡證”。

張景嶽指出:“浮雖屬表, 而凡陰虛血少, 中氣虧損者, 必浮而無力, 是浮不可以概言表。 ”(脈神·真辨)如陽明病中寒證, “脈浮而遲, 表熱裡寒, 下利清穀者, 四逆湯主之”(傷寒論·陽明篇)。 此即浮遲之脈, 而見裡氣虛寒之例。 沉雖屬裡, 而當表邪初感, 由於發汗太過, 表氣已虛, 亦可出現沉遲之脈。 如“太陽病, 發汗後, 身疼痛, 脈沉遲者, 桂桂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此印因於外感過汗, 表氣已傷, 營衛兩虛, 脈見沉遲之例, 所以脈沉不可概言裡。

崔氏《四言舉要》言:“沉遲中氣。 ”何解?中氣即氣中(去聲), 如中風之中、傷的意思。 此由七情內傷, 以致氣機猝然阻滯而發病, 如暴怒氣厥、昏暈, 或僕倒, 牙關緊閉, 兩手緊握, 而青, 四肢厥冷, 痰塞;鼻息微, 脈沉遲而伏。 “氣中”與“氣厥”, 詞異而證同。 厥之因為氣者, 為氣厥。 氣中是氣機猝然鬱阻閉塞, 血脈不得流通, 故脈見沉遲, 甚則脈沉伏。

《古今醫統》言:“消中、夏月, 沉遲俱忌。 ”何解?消中, 即中消病, 為三消證之一。 《素問·脈要精微論》:“癉成為消中。 ”劉完素《三消論》說:“若飲食多而不甚饑, 小便微而漸瘦者, 名日消中。 三消者, 其燥熱一也。 ”《景嶽全書》更指出:“中消者, 中焦病也。 多食善饑,

不為肌肉, 而日加消瘦, 其病在脾胃, 又謂之消中也。 此三消者, 古人悉認為火證, 然有實火者, 以邪熱有餘也;有虛火者, 以真陰不足也。 ”據此可知, 消中證既屬火邪為患, 當見洪數, 滑實或沉細而數之脈, 始為脈證相合, 如脈反見沉遲, 則是陽證見陰脈, 預後不良。 又夏月為陽熱當令之時, 當見浮洪之陽脈, 是謂“脈從四時”。 如反見沉遲之陰脈, 則為“脈逆四時”。 所以說“消中、夏月, 沉遲俱忌”。

遲澀之脈, 《三因方》主咽酸, 《醫學人門》主咽酸。 考咽通嗪, 即“吞酸”, 俗稱吐酸水。 吞酸證有寒熱之分, 如脈見遲澀之脈, 則屬氣血凝滯之寒證, 臨床常見於脾腎俱虛, 或中氣虛寒者, 多用理中東加吳茱萸治療。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