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貧血知識大掃盲! 小兒貧血的幾種常見病因

貧血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症狀或綜合征。 根據外周血紅蛋白或紅細胞數可將貧血分為輕、中、重、極重四度。 由於貧血的病因和發病原理多種多樣, 因此, 迄今尚無一個既能闡明病因與發病原理, 又能指導臨床的統一分類法。 目前一般採用形態分類和病因分類。

一、病因分類法

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進行分類, 故對診斷和治療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造成貧血的原因是由於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二者不平衡所致, 據此將貧血分為失血性, 溶血性和造血不良三類:

(一)失血性

急性失血:如創傷大出血,

出血性疾病等。

慢性失血:如潰瘍病、鉤蟲病、腸息肉等。

(二)溶血性

紅細胞內的異常(內因性)

(1)紅細胞膜缺陷:如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症。

(2)紅細胞酶缺陷:如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等。

(3)血紅蛋白合成與結構異常:如地中海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等。

紅細胞外異常(外因性)

(1)免疫因素:存在有破壞紅細胞的抗體, 如新生兒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

(2)感染因素:因細菌的溶血素或瘧原蟲等對紅細胞的破壞。

(3)化學物理因素:如苯、鉛、砷、蛇毒、燒傷等可直接破壞紅細胞。

(4)其他:如脾功能亢進。

(三) 造血不良

缺乏造血物質:缺鐵性貧血, 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骨髓抑制: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惡性腫瘤, 血液病等。

以上兩種分類法各有其優缺點, 目前國內外多採用病因分類法。 由於形態分類可用於推斷病因, 對病因診斷起輔助作用。 因此, 可互相補充。

二、形態分類

這種分類的基礎是根據紅細胞平均容積(MCV, 正常值80~94立方微米), 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 正常值27~32微微克)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 正常值32~38克/分升紅細胞)的測定結果而將貧血分為四類:

(一)大細胞性貧血:MCV>94立方微米, MCH為>32微微克, MCHC正常。 屬於此類貧血者有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正細胞性貧血:MCV、MCH和MCHC均正常。 此類貧血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後貧血。

(三)單純小細胞性貧血:MCV為(四)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MCV

小兒貧血的幾種常見病因

生理性貧血的原因:

出生後, 氧飽和度從50%升高至95%, 紅細胞大量破壞。

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受抑制, 從出生時的高水準快速下降至幾乎測不出的程度, 且與貧血的程度不成比例。

紅細胞壽命短。

生長迅速, 血容量擴充使紅細胞稀釋。

當血紅蛋白降至最低時, 紅細胞生成重新開始, 並保持至生後第一年。 正常足月兒體內所貯存的鐵在出生5個月內已足夠用於血紅蛋白的合成。 此期間補鐵不能預防血紅蛋白的下降, 只是增加貯存量以備後用。 足月兒生理性貧血一般無需治療, 補充鐵劑無效。 早產兒生理性貧血常出現症狀, 因而被認為是非生理性貧血, 常需治療(見本章第二節早產兒貧血)。

病理性貧血的原因:

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 先天性純紅細胞再生障礙, 感染, 獲得性、先天性營養性缺陷(鐵、葉酸), 先天性白血病。

失血性貧血。

紅細胞破壞性貧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