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發熱知識大盤點 新生兒發熱如何檢查診斷

新生兒腋溫超過37.2℃或肛溫超過37.8℃時即為發熱(fever), 進一步應明確發熱的原因, 首先除外各種感染病因, 根據病史, 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 一般容易診斷新生兒發熱原因, 但首先應準確測量體溫。 常規作胸片, B超, 心電圖等檢查, 除外肺部感染, 除外神經系統病變等, 必要時做腦電圖, CT等檢查。

一、新生兒發熱的檢查診斷:

測量新生兒體溫常用部位是肛門, 腹部皮膚和腋下, 通常將肛溫視為深部體溫, 測肛溫時溫度探頭插入深度為3cm, 測肛溫的缺點是偶可引起腸穿孔, 這種情況極少見, 如操作謹慎輕柔, 完全可避免,

測量皮膚溫度的優點是能及早發現由於環境溫度影響引起的體溫過高, 對新生兒的干擾很小, 缺點是探頭不易固定, 易受環境溫度影響。 彌補的方法是用雙面膠將探頭固定在皮膚上, 上面覆蓋反光片。

測量腋溫的優點是對新生兒干擾很小, 受外界影響也小, 兼有肛溫和皮溫的優點, 因此, 臨床上通常以測腋溫作為新生兒體溫監護, 腋溫接近深部體溫, 一般情況下較肛溫低, 若機體受寒冷刺激, 棕色脂肪分解增加, 此時腋溫偶可比肛溫高。

測量體溫的間隔時間需視新生兒體溫是否穩定和所使用的方法而定, 如用熱敏電阻為探頭的電子體溫計, 溫度探頭可固定在新生兒身體某一部位作為體溫監護, 隨時可從數位螢幕上得知體溫讀數,

如用間斷測溫法應注意勿過頻, 臨床常用的水銀柱玻璃體溫計, 價格低廉且較準確, 用於新生兒應另外設計低溫讀數, 可以測得低於35℃的低體溫。

二、新生兒發熱的症狀

1、發熱程度分級:

(1)低熱:37。 5℃-38℃

(2)中等熱:38。 1℃-39℃

(3)高熱:39。 1℃-40℃

(4)超高熱:40℃以上

2、經過細緻的體格檢查, 根據一些體征能説明找到小兒高熱的誘因,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若患兒皮膚出現皮疹, 可能為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 例如幼兒急疹、麻疹、風疹等;

(2)若發現皰疹, 可能為水痘;

(3)若發現皮膚有瘀斑, 應考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亦應考慮血液系統疾病;

(4)若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 應考慮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 亦應該注意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

(5)若發現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

可能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

(6)若發現口腔粘膜有斑點, 可能為麻疹;

(7)若肺部聽診聞及痰鳴音或水泡音, 是急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的體征, 肺部聽診有哮鳴音, 應考慮喘息樣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

(8)腹部有明顯的壓痛或其它體征, 應注意急腹症, 如急性闌尾炎、腸梗阻等。

三、新生兒發熱機制

1、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

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 產熱與散熱易失去平衡, 故體溫容易波動。

2、汗腺發育不完善

早產兒沒有排汗功能, 體溫隨環境溫度升高而升高, 足月兒用排汗的方法來維持體溫(出汗在前額頭上), 新生兒雖有汗腺組織, 但發育不完善, 對熱的反應強度僅及成人的1/3,

出生10天后逐漸增強, 早產兒汗腺功能更差, 幾乎不會出汗, 在熱環境下體溫更易升高, 小於胎齡兒汗腺功能與同胎齡適於胎齡兒的汗腺功能相同, 新生兒出汗時呼吸頻率並無明顯增加, 提示從呼吸道蒸發水分的量很少, 如出汗尚不足以使體熱散失, 體溫就上升。

3、環境溫度過高

環境溫度過高時新陳代謝率及氧的消耗增加, 不顯性失水增加, 新生兒在熱環境下皮膚血管擴張, 血流速度增快, 加速輻射和對流作用, 促進身體散熱, 當環境溫度增至30℃以上, 或腋溫升至37.2℃時, 新生兒開始出汗, 汗珠先出現在前額, 兩側鬢角, 以後在胸部, 足月兒大腿內側也可微微出汗, 若不注意補充水分可致脫水和高鈉血症。

四、新生兒發熱的鑒別診斷:

1、發熱由疾病引起還是環境因素引起

發熱由疾病引起還是環境因素引起有時很難區別, 測定深部體溫和周圍體溫之差如肛溫-指(趾)溫差, 有助於區別, 當環境溫度過高時, 新生兒周圍血管擴張, 肛溫與周圍體溫差減少;由疾病引起的發熱, 周圍血管收縮, 肢體變冷, 增加了肛溫與周圍體溫差, 如深部溫度與周圍溫度差超過1.6℃, 提示發熱由疾病引起。

2、新生兒脫水熱

應注意與圍生期細菌或病毒感染以及顱內出血引起的發熱區別, 脫水熱表現為發熱, 煩躁, 哭鬧, 尿少, 皮膚潮紅;將患兒置於低溫度環境中, 補充水分後體溫即可降至正常。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