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皮針療法(簡稱頭針), 是用針刺頭皮的某些特定區域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是運用祖國醫學的針灸學及現代醫學的大腦皮層定位理論的一種新型療法。 具有進針快、撚針快、起針快的“三快”特點。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脈絡, 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其中督脈“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上巔”;足太陽膀胱經“上額, 交巔……從巔入絡腦”;手少陽三焦經“系耳後, 直上出耳上角”;足少陽膽經“上抵頭角, 下耳後”;足陽明胃經“循髮際至額顱”;足厥陰肝經“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陽蹺繞頭, “在項中兩筋間入腦”;陽維脈繞頭“會啞門、風府,
其直者結於枕骨, 上頭”;“足少陽之筋……上額角, 交巔上”, “手太陽之筋……上頜, 結於角”;“手少陽之筋……上乘頜, 結於角”;“手陽明之筋……上左角, 絡頭, 下右頜”;足陽明之別, “上絡頭項, 合諸經之氣”。 這些分佈於頭的經別、經筋、.絡脈都直接或間接地與腦聯繫。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頭者, 精明之府, 頭傾視深, 精神將憊矣”, 亦即髓腦的內在變化, 通過經絡氣血反映於頭部。 《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上屬於腦。 ”這就是說, 諸脈皆上系於目, 會於腦。 頭腦是臟腑、經絡之氣血彙聚的部位, 它們在生理上關係密切,
【操作方法】
一、標準線的定位與主治
頭針施術部位是按區定穴, 聯穴劃線, 以線歸經。 標準線分為4個區, 共14條。
1.額區
(1)額中線:額部正中髮際內, 自髮際上0.5寸, 即神庭穴向下針1寸。 屬督脈經。 主治神志病及頭、鼻、舌、咽喉病等。
(2)額旁1線:額部額中線外側, 直對目內眥角, 自髮際上 o.5寸, 即眉沖穴沿經向下針1寸。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肺、支氣管、心臟等上焦病症。
(3)額旁2線:額部額旁1線的外側, 直對瞳孔, 自髮際上0.5寸, 即頭臨泣穴沿經向下針1寸。 屬足少陽膽經。 主治脾、胃、肝、膽、胰等中焦病症。
(4)額旁3線:額旁2線的外側, 直對目外眥角,
2.頂區
(1)頂中線:頭頂部正中線, 自百會穴向前至前頂穴。 屬督脈經。 主治腰腿足病證, 如癱瘓、麻木、疼痛及皮層性多尿、脫肛、小兒夜尿、高血壓、頭頂痛等。
(2)頂顳前斜線:頭部側面, 即自前頂穴起, 止於懸厘穴。 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 將全線分為5等份, 上1/5治下肢運動異常, 如癱瘓、無力、關節痛等;中z/5治上肢運動異常;下2/5治頭面部病症, 如中樞性面癱、運動性失語、流涎、腦動脈硬化等。
(3)頂顳後斜線:頭部側面, 位於頂顳前斜線之後, 與之相距1寸, 即自百會穴起, 止于曲鬢穴, 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
(4)頂部1線:在頭頂部頂中線外側, 兩線相距1.5寸, 即自承光穴起沿經往後針1.5寸。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腰腿病症, 如癱瘓、麻木、疼痛等。
(5)頂部2線:在頭頂部頂旁1線外側, 兩線相距0•75寸, 即自正營穴起沿經往後針1.5寸。 屬足少陽膽經。 主治肩、臂、手之癱瘓、麻木、疼痛等。
3.顳區
(1)顳前線:頭部側面, 顳部兩鬢內, 即自頷厭穴起, 止於懸厘穴。 屬足少陽[FS:PAGE]膽經。 主治偏頭痛、運動性失語、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及口腔疾病等。
(2)顳後線:頭部側面, 顳部耳尖直上方, 即自率穀穴起, 止于曲鬢穴。 屬足少陽膽經。 主治偏頭痛、眩暈、耳聾、耳鳴。
4.枕區
(1)枕上正中線:枕部, 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線,
(2)枕上旁線:枕部, 為枕上正中線平行往外0•5寸。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白內障、近視等眼病及足癬、腰肌勞損。
(3)枕下旁線:枕部, 為枕外粗隆下方兩側2.6寸的垂直線, 即自玉枕穴起, 止於天柱穴。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小腦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礙、後頭痛等。
二、刺激區的定位與主治
為了便於確定刺激區, 根據頭顱外的一些標誌, 設有兩條標定線。
前後正中線:眉間和枕外粗隆頂點下緣的連線。
眉枕線:眉中點上緣和枕外粗隆尖端的頭側面連線。
1.運動區相當於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 上點在前後正中線中點向後移0.5cm處, 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髮際前緣相交處, 上下兩點的連線即為運動區。在此運動區上1/5,主治對側下肢癱瘓;運動區中2/5,主治對側上肢癱瘓;運動區下2/5,治療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運動性失語、流涎、發音障礙。
2.感覺區相當於大腦皮質中央後回在頭皮上的投影部位。在運動區後,相距運動區1.5cm的平行線即為感覺區。其上1/5,主治對側腰腿疼、麻木、感覺異常及後頭部、頸項部疼痛和耳鳴;中2/5,主治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感覺區下2/5,主治對側面部麻木、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牙痛、顳頜關節炎等。
3.舞蹈震顫控制區在運動區前,距該區1.5cm的平行線即是。主治:小兒舞蹈病和震顫麻痹綜合征。
4.血管舒縮區與舞蹈震顫控制區平行,前移1.5cm。主治原發性高血壓及皮層性浮腫。
5.暈聽區從耳尖直上1.5cm處,向前後各引2cm的水平線內。主治同側頭暈、耳鳴、內耳性眩暈、皮層性聽力障礙、幻聽等。
6.言語二區從頂骨結節直引一與前後正中線平行之直線,從頂骨結節沿該線後2cm處往下引3cm長的直線。主治命名性失語。
7.言語三區暈聽區中點向後引4cm長的水平線。主治感覺性失語。
8.運用區從頂骨結節向下引一垂線,同時引與該線夾角40。的前後2條線,3條線的長度均為3cm。主治對側失用症。
9.足運感區 從前後正中線的中點旁開左右各lcm,向後引3cm長的直線。主治雙下肢癱瘓、急性腰扭傷、皮層性夜尿、多尿、子宮脫垂。
10.視區枕外粗隆頂端水平線上,旁開枕外粗隆頂點lcm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4cm長的直線。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
11.平衡區相當於小腦半球在頭皮上的投影。在枕外粗隆頂端的水平線上,旁開枕外粗隆頂點3.5cm,向下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cm長的直線。主治小腦疾患引起的平衡障礙。
12.胃區 由瞳孔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直線,從髮際向上取2cm即是。主治胃病及上腹部不適。
13.胸腔區在胃區與前後正中線之間,從髮際向上下各引2cm長的平行手前後正中線的直線。主治胸痛、胸悶、心悸、風心病、冠心病、哮喘、呃逆、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
14.生殖區從額角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2cm長的直線。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白帶多,配足運感區治療子宮脫垂。
15.肝膽區從胃區下緣向下引2cm與前後正中線相平行的線。主治肝膽疾患引起的右上腹疼痛等。
16.腸區 生殖區下緣向下引2cm長的與前後正中線平行的線。主治下腹部疼痛。
三、取穴原則
1.按相應部位如眼疾取視區,胃病取胃區等。
2.對症取穴如眩暈取暈聽區,震[FS:PAGE]顫取舞蹈震顫控制區。
四、操作
1.針具一般選1.5~2.O寸的30~32號毫針。
2.進針採用快速進針法,包括以下步驟:
(1)飛針刺入:用一手拇指、食指尖部捏住針體距針尖2釐米的部位,沿刺激區的方向,針尖對準進針點,手指尖距頭皮約5-10釐米,手腕背屈使針尖距進針點約5~10釐米,然後手腕突然往腹側屈曲,使針尖沖進頭皮下或肌層均可。
(2)快速推進:即在飛針刺入頭皮下或肌層後,再沿刺激區,不撚轉,快速將針推到一定深度。推針有兩種方法:
單手推進法:飛針刺入頭皮下或肌層後,一手拇、食指尖部
捏住針柄下半部(或將中指扶靠針體末端)沿刺激區方向推進。
雙手推進法:即持針的拇、食指尖部捏住針柄下半部(或中指緊貼於針體),另一手拇、食指尖部輕輕捏住針體近頭皮處(防止針體在推進過程中彎曲),然後以持針的手往裡推。
3.行針主要有三種針刺手法,即焦順發使用的撚轉法,朱明清使用的抽氣法與進氣法,陳克彥使用的迎隨補瀉法。
(1)撚轉法:要求撚轉不提插,一般頻率達200次/mjn以匕,針體左右旋轉各2轉左右,持續0.5~1分鐘。在撚轉時要求肩、肘、腕關節和拇指固定,以達到固定針體的目的。在固定針體的前提下,食指半屈曲狀,用食指第1節的橈側面與拇指第1節的掌側面捏住針柄,然後以食指指掌關節不斷伸屈,使針體快速旋轉。一般撚針後出現針感者,多在5~10分鐘內減輕或消失,因此間隔5~10分鐘再重複撚轉。用同樣的方法再撚2次,即可起針。
抽氣法與進氣法屬於複式提插補瀉手法。
(2)抽氣法:押手(左手)固定刺激區,刺手(右手)持針,拇指與食中指夾持針柄。針身與頭皮呈15。~30。夾角,運用指力使針尖快速刺入皮膚,當針尖進入帽狀腱膜下層時,將針體平臥,緩緩刺入1~1•5寸。然後用拇、食指夾持針柄,中指抵住針身,靠指的爆發力向外速提,速提時似提非提,而針體不動,至多提出1分。如此反復多次,得氣後指下有一種既不過於緊澀,也不過於鬆弛的吸針感。
(3)進氣法:與抽氣法不同之處在於,用指 [FS:CONTENT_END] 上下兩點的連線即為運動區。在此運動區上1/5,主治對側下肢癱瘓;運動區中2/5,主治對側上肢癱瘓;運動區下2/5,治療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運動性失語、流涎、發音障礙。
2.感覺區相當於大腦皮質中央後回在頭皮上的投影部位。在運動區後,相距運動區1.5cm的平行線即為感覺區。其上1/5,主治對側腰腿疼、麻木、感覺異常及後頭部、頸項部疼痛和耳鳴;中2/5,主治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感覺區下2/5,主治對側面部麻木、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牙痛、顳頜關節炎等。
3.舞蹈震顫控制區在運動區前,距該區1.5cm的平行線即是。主治:小兒舞蹈病和震顫麻痹綜合征。
4.血管舒縮區與舞蹈震顫控制區平行,前移1.5cm。主治原發性高血壓及皮層性浮腫。
5.暈聽區從耳尖直上1.5cm處,向前後各引2cm的水平線內。主治同側頭暈、耳鳴、內耳性眩暈、皮層性聽力障礙、幻聽等。
6.言語二區從頂骨結節直引一與前後正中線平行之直線,從頂骨結節沿該線後2cm處往下引3cm長的直線。主治命名性失語。
7.言語三區暈聽區中點向後引4cm長的水平線。主治感覺性失語。
8.運用區從頂骨結節向下引一垂線,同時引與該線夾角40。的前後2條線,3條線的長度均為3cm。主治對側失用症。
9.足運感區 從前後正中線的中點旁開左右各lcm,向後引3cm長的直線。主治雙下肢癱瘓、急性腰扭傷、皮層性夜尿、多尿、子宮脫垂。
10.視區枕外粗隆頂端水平線上,旁開枕外粗隆頂點lcm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4cm長的直線。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
11.平衡區相當於小腦半球在頭皮上的投影。在枕外粗隆頂端的水平線上,旁開枕外粗隆頂點3.5cm,向下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cm長的直線。主治小腦疾患引起的平衡障礙。
12.胃區 由瞳孔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直線,從髮際向上取2cm即是。主治胃病及上腹部不適。
13.胸腔區在胃區與前後正中線之間,從髮際向上下各引2cm長的平行手前後正中線的直線。主治胸痛、胸悶、心悸、風心病、冠心病、哮喘、呃逆、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
14.生殖區從額角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2cm長的直線。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白帶多,配足運感區治療子宮脫垂。
15.肝膽區從胃區下緣向下引2cm與前後正中線相平行的線。主治肝膽疾患引起的右上腹疼痛等。
16.腸區 生殖區下緣向下引2cm長的與前後正中線平行的線。主治下腹部疼痛。
三、取穴原則
1.按相應部位如眼疾取視區,胃病取胃區等。
2.對症取穴如眩暈取暈聽區,震[FS:PAGE]顫取舞蹈震顫控制區。
四、操作
1.針具一般選1.5~2.O寸的30~32號毫針。
2.進針採用快速進針法,包括以下步驟:
(1)飛針刺入:用一手拇指、食指尖部捏住針體距針尖2釐米的部位,沿刺激區的方向,針尖對準進針點,手指尖距頭皮約5-10釐米,手腕背屈使針尖距進針點約5~10釐米,然後手腕突然往腹側屈曲,使針尖沖進頭皮下或肌層均可。
(2)快速推進:即在飛針刺入頭皮下或肌層後,再沿刺激區,不撚轉,快速將針推到一定深度。推針有兩種方法:
單手推進法:飛針刺入頭皮下或肌層後,一手拇、食指尖部
捏住針柄下半部(或將中指扶靠針體末端)沿刺激區方向推進。
雙手推進法:即持針的拇、食指尖部捏住針柄下半部(或中指緊貼於針體),另一手拇、食指尖部輕輕捏住針體近頭皮處(防止針體在推進過程中彎曲),然後以持針的手往裡推。
3.行針主要有三種針刺手法,即焦順發使用的撚轉法,朱明清使用的抽氣法與進氣法,陳克彥使用的迎隨補瀉法。
(1)撚轉法:要求撚轉不提插,一般頻率達200次/mjn以匕,針體左右旋轉各2轉左右,持續0.5~1分鐘。在撚轉時要求肩、肘、腕關節和拇指固定,以達到固定針體的目的。在固定針體的前提下,食指半屈曲狀,用食指第1節的橈側面與拇指第1節的掌側面捏住針柄,然後以食指指掌關節不斷伸屈,使針體快速旋轉。一般撚針後出現針感者,多在5~10分鐘內減輕或消失,因此間隔5~10分鐘再重複撚轉。用同樣的方法再撚2次,即可起針。
抽氣法與進氣法屬於複式提插補瀉手法。
(2)抽氣法:押手(左手)固定刺激區,刺手(右手)持針,拇指與食中指夾持針柄。針身與頭皮呈15。~30。夾角,運用指力使針尖快速刺入皮膚,當針尖進入帽狀腱膜下層時,將針體平臥,緩緩刺入1~1•5寸。然後用拇、食指夾持針柄,中指抵住針身,靠指的爆發力向外速提,速提時似提非提,而針體不動,至多提出1分。如此反復多次,得氣後指下有一種既不過於緊澀,也不過於鬆弛的吸針感。
(3)進氣法:與抽氣法不同之處在於,用指 [FS:CONTENT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