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合于道者方度百年

《素問》一卷“女七男八”等論述告訴我們, 生命是一個定數, 受制於天數, 能否“盡終天年”, 根基和關鍵在於“合於道”, 把養生作為生活之道。 若“知道者, 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就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若“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禦神,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 就會“半百而衰也”。 用民諺來說, 就是“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今天的健康或疾病, 是昨天的結果。 借用佛語來說, 就是“因緣結合才有果”, 病是果, 病菌是因, 不當生活方式是緣,

可以說, 病是自家生。 同時, 身體是最靈敏、最聰明的系統, 病是身體的一種善意提醒, 告訴我們要注意改變生活方式。 治療只是從“緣”入手, 用藥暫時以偏糾偏, 幫助消除“因”擴張的條件環境, 恢復調動人體自愈功能, 調和陰陽, 以使“果”消。 可見, 藥是救急不救命的, 相信藥但不能依賴藥, 最根本的還是要改變不當生活方式。 比如, 你一邊吃著消食導滯藥, 一邊認為有藥了, 腹瀉、腹脹就不可怕, 仍不改變暴飲暴食的惡習, 那麼總有無藥可醫的時候。 所以,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少耗元氣, 才是治病的根本, 認為有藥就可為所欲為還不如無藥。 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錐, 不亦晚乎”。
正是基於生命受制於天, 疾病可防可控,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才強調要“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亂, 治未亂”。

藥有偏頗養生為要

由於作為主流醫學的西醫是治療醫學, 以治療為主, 造成一種很大的誤區, 就是不相信人體的自愈能力, 相信和誇大藥物治療功能, 認為有了藥健康就可高枕無憂了, 就可解決所有健康問題。 把健康全交給藥物, 過分依賴藥物, 而忽視養生, 沒有把養生當作生活之道, 甚至恣意妄為。 引發了大量的醫源性疾病, 更重要的是透支了生命元氣。 最具戲劇性的就是:一邊是立竿見影的感冒藥廣告鋪天蓋地, 一邊是無處無時不在的空調, 以及愛美女士秋冬季節越穿越少;一邊是抗抑鬱、失眠藥物的濫用,

一邊是物欲橫流、爭名奪利;一邊是拼命吃蟲草等補藥, 一邊是通宵達旦熬夜。 就是有再神奇的靈丹妙藥, 也不能把《內經》中的順四時、調情志、和陰陽、節房室等基本養生原則當作兒戲, 這樣全違背了, 動了生命之根本如何得了?難怪現在絕症越來越多就不難理解了。

對此, 人們不從自身反思, 反而說是科技水準未發展到這個水準, 是科技水準的問題。 其實, 這與科技水準關聯不大, 至少說不全是科技水準問題, 與人們依賴藥物為所欲為有很大的關係。 不改變觀念問題, 不對藥物有個正確全面的認識, 日新月異的科技恐怕永遠也難以攻克這些不治之症。

陰陽失衡百病乃生

因此, 一定要對藥物有個正確全面的認識。

病是身體陰陽失衡所致, 治療就是用藥物的偏性, 以偏糾偏, 幫助恢復陰陽平衡, 病確實需要用藥醫, 有藥對恢復健康是福音。 但藥是救急不救命的, 相信藥不能依賴藥。 在相信藥物的情況下, 還必須對身體多點呵護。 要知道, 身體雖有驚人的自愈能力, 但前提是你要珍惜她、愛護她, 讓她休養生息, 而不是一邊去吃藥, 一邊肆意糟蹋透支身體, 這樣神仙也救不了命。 因為身體是有靈性的, 並不是不知疲勞的機器, 即元氣是個定數, 得節約用, 不能因為有藥就總在耗損它。 對身體揮霍無度, 總有元氣耗盡的時候, 元氣耗盡了, 即使用人參堆著也救不了命。

和合陰陽順應四時

在相信藥的情況下, 如何養生呢?《素問·上古天真論》講得很透徹很清楚,

值得每個人仔細讀上個十遍。 筆者認為, 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加減法”。 “加法”就是要吃好飯, 為元氣提供生化之源。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 “真氣者, 所受於天, 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可見, 飲食對人之重要。 一個人只要能吃飯, 即便不健康, 也不會死亡, 相反, 如果一個人不能吃飯, 即便是健康的, 生命也難保。 吃好飯就要做到“五穀為養, 五畜為益, 五果為助,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要有節, 饑飽有度, “勿傷其正”;要有時, 就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按地域、季節吃食物。 “減法”就是要少耗元氣, 做到順應四時、調和情志、和合陰陽、節欲保精。 如此, 才有利於健康。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