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腫瘤科>正文

肝癌的併發症是哪些

一、肝癌常見的併發症

(一)上消化道出血

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導致肝癌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 其發生的主要機制為:80%以上的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 肝硬化可導致門靜脈壓力增高,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當門靜脈或肝靜脈阻塞, 可加劇門靜脈高壓, 導致已曲張的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癌可加重肝功能損害, 使肝硬化程度加重, 導致門靜脈高加劇;當肝癌病灶位於肝門部時, 可壓迫門靜脈主幹, 也可使門靜脈壓升高。

2、凝血機制障礙

肝癌患者由於正常肝組織減少,

肝臟合成的凝血因數減少, 凝血機制發生障礙。 由於脾功能亢進, 血小板破壞增加, 凝血機制也會發生障礙。 此外, 癌栓進人血液後, 很容易引起急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引起消化道出血。

3、胃腸黏膜糜爛

肝癌患者由於門靜脈高壓, 常造成胃腸道淤血、動膜水腫糜爛, 引起出血。

(二)肝癌結節破裂

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是肝癌較常見的嚴重併發症, 發生率達9%-22.6%, 發病較急, 病情兇險, 預後較差, 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改善患者的預後有一定幫助。 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 多數學者認為是由於腫瘤直接侵犯, 使靜脈流出通道梗阻, 引起靜脈高壓, 從而引起出血和破裂。 總地來說, 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肝癌惡性程度高,

生長迅速, 因而導致腫瘤相對供血不足, 以致出現中心缺血、壞死及液化。 若此時腫塊體積增大過快, 而腫瘤被膜不能伸展, 則可導致腫瘤表面潰破, 引起出血;肝癌缺血、壞死並繼發感染, 亦可導致破裂出血;腫瘤直接侵犯肝內血管, 導致血管破裂出血;門靜脈被癌栓栓塞後, 表淺的腫瘤周邊部分出現營養障礙性壞死。 潰破, 亦可導致出血。 腫瘤位於肝隔面的表淺位置時, 易受外力衝擊, 腫瘤包膜菲薄與癌組織極脆弱也是構成破裂出血的原因。

患者多以急性上腹痛就診。 開始多為上腹疼痛, 突發者占 95%左右, 隨著病情發展, 可逐漸發展到全腹, 同時多伴有頭昏。 出冷汗。 噁心、嘔吐等表現。 在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時,

亦有腹痛僅局限於上腹部者, 且較輕微, 這可能是位於肝臟淺表位置的較小癌結節破裂, 出血較少, 出血僅局限于肝包膜下, 稱肝包膜下出血。 大多數患者可有面色蒼白、四肢涼、出冷汗、脈搏細數、血壓下降。 腹部壓痛視癌腫破裂程度而異, 破裂口小、出血量小者, 腹部壓痛可局限在病灶處或壓痛不明顯;破裂口大, 出血量多者, 對有全腹壓痛, 部分患者可有反跳痛及腹肌緊張, 其原因可能是有小膽管破裂, 部分膽汁流入腹腔刺激腹膜所致。 出血量較大時, 可見腹部膨隆, 腹部叩診呈實音, 移動性濁音陽性, 腸鳴音減輕或消失, 血象檢查可有血紅蛋白降低、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 診斷性腹穿對肝癌破裂出血的確診有著重要意義,
常可穿到不凝固的鮮血。 B超對那些一時難以確診的病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明確診斷。

(三)肝性腦病

肝性腦病是肝癌終末期的表現, 是導致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約為35%)。 肝性腦病常系癌組織嚴重損害肝實質或同時合併肝硬化導致肝實質廣泛破壞所致。 上消化道出血、感染、低鉀血症、手術打擊、抽放腹水不當及應用大量利尿劑和有損於肝臟的藥物是肝性腦病的常見誘因。 目前僅能針對其誘因防治, 仍缺乏有效的療法。 因病情較晚, 治療成功者鮮見。

(四)血性胸腹水

肝癌患者由於肝功能損害嚴重, 白蛋白合成能力下降, 加上門靜脈高壓常可導致腹水;當腫瘤細胞種植到腹膜時, 亦可產生腹水,

此時腹水多為血性;靠近橫膈的肝癌結節破裂出血時, 亦可使腹水變為血性;靠近橫隔的肝癌直接浸潤橫陷及胸膜, 可引起血性胸水;腫瘤轉移至胸膜, 亦可引起血性胸水。

(五)感染及癌性發熱

肝癌患者由於抵抗力低下, 常可出現感染。 感染的主要部位為呼吸道、腸道、膽系及腹腔。 感染的症狀因部位不同而表現不同, 如呼吸道感染, 則主要表現為咳嗽、氣急、發熱;腸道感染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腹腔感染可有腹痛、發熱。 感染主要由細菌所致, 真菌感染也不少見。

癌性發熱在肝癌患者中較為常見, 多為持續低度到中度的發熱。 癌性發熱的主要原因是肝癌壞死後釋放致熱原進人血液迴圈所致。 對癌性發熱要與感染所致的發熱相鑒別, 前者抗菌治療無效且除發熱外並無其他明顯不適症狀,患者對解熱鎮痛藥反應良好。

(六)肝腎綜合征

肝癌患者多伴有肝硬化,肝硬化在肝功能失代償時,常會突然或逐漸發生少尿或無尿、氮質血症等功能性腎功能衰竭的表現,而此時腎臟並無器質性病變,稱此為肝腎綜合征(或肝性腎功能衰竭,HRS人此類患者大多數有進行性加深的黃疸、肝脾腫大、低蛋白血症及頑固性腹水等肝功能衰竭的表現,疾病末期的特點是深昏迷、嚴重少尿和血壓進行 性下降。

肝性功能性腎衰竭患者起病時腎並無器質性病變,但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嚴重降低很可能是腎血管持續收縮的結果。有研究認為,肝功能不全引起的腎血管收縮是導致肝性腎功能衰竭的關鍵環節。

臨床表現:肝腎綜合證患者除低蛋白血症、門靜脈高壓、大述腹水及黃疽等肝功能下全的臨床表現外,還具有腎功能衰竭的臨來表現一腎功能衰竭的臨床表現取決於發病的緩急,發病急者,可突然出現少尿、無尿、氮質血症等,病情在短時間內惡化。肝癌患者一旦出現肝腎綜合征,其預後不佳。

二、肝癌術後併發症

(一)肝功能衰竭

這是肝切除後嚴重而致死率極高的併發症。肝功能衰竭的發生,與癌腫侵犯範圍,肝硬化程度,肝切除量,麻醉方式及藥物,術中出血量,肝血流阻斷時間和術前肝功能損害的程度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對於肝硬化患者,肝切除量宜小,肝血流阻斷宜短或不阻斷,術中儘量減少失血,保證供氧。術前準備及術後處理亦非常重要。肝切除術後一般均有輕度肝功能損害,經治療後一般均可於七至十四天內恢復,但嚴重肝功能衰竭者,治療效果甚差,死亡率極高。因此,預防遠比治療更為重要。

(二)出血

肝癌切除術時大出血是術中及術後的嚴重併發症,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甚至患者死于手術中。肝切除時大出血常有下列幾種情況:

1、肝靜脈損傷

肝靜脈的損傷多在處理第二肝門時出現。因肝靜脈壁較薄,處理時稍有不慎,即容易造成損傷,遇到這種情況,切不可用血管鉗鉗夾,立即用左手食指輕輕壓住血管破口,吸淨積血,然後用大彎針在血管破口的近端連同肝組織一起縫紮。為預防肝靜脈損傷,可不必預先游離出肝靜脈,僅需在肝靜脈行走途徑上經肝實質深深縫紮一針,於離斷肝面時再縫紮一次。

2、下腔靜脈和肝短靜脈損傷

在行右半肝切除時,顯露和游離右側面,尤其是腫瘤較大時,容易使肝短靜脈斷裂或損傷下腔靜脈,引起大出務。遇到這種情況,術者應立即用手指壓住下腔靜脈破口,用無損傷血管鉗夾住下腔靜脈,再進行修補。當腫瘤靠近下腔靜脈,估計游離和切斷困難時,可預先在第一肝門,肝上,肝下的下腔靜脈各置一束帶,一旦損傷破裂,即可收緊束帶,在無血狀態下修補。為避免此處的出血,呈孟超提出肝短靜脈不必一一結紮,可在切肝至近下腔靜脈處,用血管鉗沿下腔靜脈右壁自下而上將肝短靜脈連同肝組織逐步鉗夾,切斷,結紮,此時即使有出血,因肝臟已切除,修補也較容易。

3、肝斷面廣泛滲血

因肝功能欠佳,術中大量輸血等原因,造成肝斷面及腹部切口出汗樣廣泛滲血。此時應一邊快速輸入新鮮血及纖維蛋白原等止血藥物,創面可用止血纖維膠覆蓋,一邊電灼或縫紮止血,如仍滲血不止,可用大紗條緊緊堵塞壓近,縫合切口,儘快結束手術。等五至六天后情況好轉時再逐漸拔出紗條,這樣可使部分患者獲救。

前者抗菌治療無效且除發熱外並無其他明顯不適症狀,患者對解熱鎮痛藥反應良好。

(六)肝腎綜合征

肝癌患者多伴有肝硬化,肝硬化在肝功能失代償時,常會突然或逐漸發生少尿或無尿、氮質血症等功能性腎功能衰竭的表現,而此時腎臟並無器質性病變,稱此為肝腎綜合征(或肝性腎功能衰竭,HRS人此類患者大多數有進行性加深的黃疸、肝脾腫大、低蛋白血症及頑固性腹水等肝功能衰竭的表現,疾病末期的特點是深昏迷、嚴重少尿和血壓進行 性下降。

肝性功能性腎衰竭患者起病時腎並無器質性病變,但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嚴重降低很可能是腎血管持續收縮的結果。有研究認為,肝功能不全引起的腎血管收縮是導致肝性腎功能衰竭的關鍵環節。

臨床表現:肝腎綜合證患者除低蛋白血症、門靜脈高壓、大述腹水及黃疽等肝功能下全的臨床表現外,還具有腎功能衰竭的臨來表現一腎功能衰竭的臨床表現取決於發病的緩急,發病急者,可突然出現少尿、無尿、氮質血症等,病情在短時間內惡化。肝癌患者一旦出現肝腎綜合征,其預後不佳。

二、肝癌術後併發症

(一)肝功能衰竭

這是肝切除後嚴重而致死率極高的併發症。肝功能衰竭的發生,與癌腫侵犯範圍,肝硬化程度,肝切除量,麻醉方式及藥物,術中出血量,肝血流阻斷時間和術前肝功能損害的程度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對於肝硬化患者,肝切除量宜小,肝血流阻斷宜短或不阻斷,術中儘量減少失血,保證供氧。術前準備及術後處理亦非常重要。肝切除術後一般均有輕度肝功能損害,經治療後一般均可於七至十四天內恢復,但嚴重肝功能衰竭者,治療效果甚差,死亡率極高。因此,預防遠比治療更為重要。

(二)出血

肝癌切除術時大出血是術中及術後的嚴重併發症,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甚至患者死于手術中。肝切除時大出血常有下列幾種情況:

1、肝靜脈損傷

肝靜脈的損傷多在處理第二肝門時出現。因肝靜脈壁較薄,處理時稍有不慎,即容易造成損傷,遇到這種情況,切不可用血管鉗鉗夾,立即用左手食指輕輕壓住血管破口,吸淨積血,然後用大彎針在血管破口的近端連同肝組織一起縫紮。為預防肝靜脈損傷,可不必預先游離出肝靜脈,僅需在肝靜脈行走途徑上經肝實質深深縫紮一針,於離斷肝面時再縫紮一次。

2、下腔靜脈和肝短靜脈損傷

在行右半肝切除時,顯露和游離右側面,尤其是腫瘤較大時,容易使肝短靜脈斷裂或損傷下腔靜脈,引起大出務。遇到這種情況,術者應立即用手指壓住下腔靜脈破口,用無損傷血管鉗夾住下腔靜脈,再進行修補。當腫瘤靠近下腔靜脈,估計游離和切斷困難時,可預先在第一肝門,肝上,肝下的下腔靜脈各置一束帶,一旦損傷破裂,即可收緊束帶,在無血狀態下修補。為避免此處的出血,呈孟超提出肝短靜脈不必一一結紮,可在切肝至近下腔靜脈處,用血管鉗沿下腔靜脈右壁自下而上將肝短靜脈連同肝組織逐步鉗夾,切斷,結紮,此時即使有出血,因肝臟已切除,修補也較容易。

3、肝斷面廣泛滲血

因肝功能欠佳,術中大量輸血等原因,造成肝斷面及腹部切口出汗樣廣泛滲血。此時應一邊快速輸入新鮮血及纖維蛋白原等止血藥物,創面可用止血纖維膠覆蓋,一邊電灼或縫紮止血,如仍滲血不止,可用大紗條緊緊堵塞壓近,縫合切口,儘快結束手術。等五至六天后情況好轉時再逐漸拔出紗條,這樣可使部分患者獲救。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