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神氣精

神氣是人體血氣活動之本, 依託神氣也可以觀察一個人身體內部的運動情況, 中醫學上形成一套專業的學說, 稱之為“神氣精。 ”下面一起來和小編瞭解一下神氣精的相關知識吧!

指宇宙間的空氣, 或胸中呼及之氣。

穀氣

又叫“水穀之氣”。 指飲食的精氣, 因為人的飲食以五穀為主, 故稱。

津氣

這是從津的功能而言。 津是清而稀的, 屬陽。 津的溫養肌後的功能有賴於氣的輸布作用, 說明津的活動離不開氣, 而具體體現津的這種功能活動的就叫“津氣”。

津血同源

津液和血都是來源於飲食的精氣, 並能相互資生,

相互作用。 津液耗損常使氣血同時虧虛, 而氣血虧虛, 同樣會引起津液的不足。 例如大汗, 大吐, 大瀉或溫病耗損津液時, 往往相繼出現心悸氣短、四肢厥冷, 脈微細等氣血虧虛的證侯;大量失血後, 常有口燥渴、舌幹無津、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現象, 故《靈樞.營衛生會篇》有“奪血者汗, 奪汗者無血”之說;《傷寒論》也認為經常失血或出血多的患者(稱“亡血家”)不可發汗。 這些見解和經驗都說明津和血之間有密切關係。

津液

泛指體內一切水液。 指由飲食精微通過胃、脾、肺、三焦等臟腑的共同作用所化生的營養物質。 津液在經脈內的, 為組成血液的成分;在經脈外的, 遍佈於組織間隙之中。 津和液通常是並提的, 但二者在性質, 分佈部位和具體功用方面,

均有不同之處。 “津”此較清稀, 分佈於肌膚之間以溫潤肌膚;“液”則比較粘濁, 分佈並濡養關節、腦髓、孔竅。 但從整體功能而言, 津和液可以相互影響, 相互轉化。 津液除營養和潤澤組織器官外, 隨著體內情況和外界氣候的變化, 還關係到體內陰陽相對的平衡, 如炎暑汗多則小便少, 天寒汗少則小便多。 指汗或小便。 如《靈樞.決氣篇》說:「腠理發洩, 汗出溱溱(音“針”, 形容出汗狀況), 是謂津。 」這個“津”就是指的汗。 又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這個“津液”就是小便。 汗出過多或排尿過多(如糖尿病、尿崩症等), 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耗損體內的津液。

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其中構成人體的部叫“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為“水穀之精”(即“後天之精”)。 前者是生殖的基本物質, 功能繁衍後代;後者由不所攝入的飲食所化生, 是維持生命活動和機體代謝所必不可少的。 平時臟腑的精氣充盈, 則歸藏於腎, 當生殖機能發育成熟時, 它又可以變化為生殖之精。 精氣不斷的消耗, 又不斷得到水穀之精的滋生和補充。 精是生命的基礎, 精足則生命方強, 能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而不易受病;精虛則生命力減弱, 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均可減退。

精氣

通常是指後天之精而言, 亦即充養臟腑的精華(包括飲食所化生的“營衛之氣”), 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 但和腎本髒所藏的精氣(即男女媾精的精氣)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只有臟腑的精氣充盈, 腎本髒才有充盛的精液。

精神

亦即“神”的概念。 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和五臟中的“心”有最密切的關係, 因為心是“藏神”的, 《靈樞.邪客篇》記載:「心者, 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大主”體現了臟腑中“心”的統率作用, “舍”有寄舍的意思, 可見精神就是“神”的主要表現。

精血

血的生成, 本源於先天之精。 人在出生以後, 血液的再生, 來源於後天飲食, 靠中焦脾胃的氣化, 吸收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加以變化而成。 精的生成, 同樣是靠後天飲食的化生, 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說。 精氣是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精血的盈虧是象徵人體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由於腎主藏精, 肝主藏血,

故臨床上精血不足的病症, 往往須用補肝益腎等法治療。

魄汗

“肺臟魄”, 外與皮毛相合, 而汗液又由皮表透發, 和肺氣有關, 故稱為“魄汗”, 汗孔亦稱為“魄門”(即“鬼門”)。 一說魄為陰, 汗為陰液, 故名。

指體內流動著的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 如水穀之氣等。 指臟腑組織的活動能力, 如五臟之氣, 六腑之氣, 經脈之氣等。 臨床上所說的“氣”, 多數是指臟腑機能失調引起的病狀, 如“胃氣不降”、“肝氣犯胃“等。

氣化

廣義是指人體內氣機的運行變化, 如臟腑的功能作用, 氣血的輸布流注, 臟腑之氣的升降、開闔等, 都有“氣化”的含義。 狹義是指三焦之氣的流行宣化, 如三焦輸布水液的功能, 即為氣化的作用。

氣機

通常是泛指氣的功能活動。 有時則指臟腑之氣運行的通路, 如臨床上因痰熱壅肺,可以導致肺的氣機不暢而產生喘逆的症狀。

氣為血帥

氣血的運行,保持著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關係,氣為陽,是動力;血為陰,是物質基礎。營血在經脈中之所以能不停地運行周流全身,有賴幹“氣”作為它的動力。氣行血亦行,氣滯血亦滯,所以說“氣為血帥”。但“氣”必須依賴營血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又有“血為氣母”的說法。它們的關係是,血液營養組織器官而產生機能活動,而機能的正常活動又推動了血液的運行。氣血的運行,也體現了“陰陽互根”的道理。

清氣

指水穀精微之氣,亦即從胃傳注於肺,然後再散佈到臟腑組織的營氣。指秋天清肅之氣,或吸入於肺的大氣。作為治法,是指清氣分之熱。

清陽、濁陰

“清陽”指體內輕清升發之氣;“濁陰”指體內較重濁的物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意思是說,陽主氣,輕清上升,故清陽(主要指呼吸之氣)出於耳、目、口、鼻等上竅;陰主形,重濁下降,故濁陰(主要指大小便)出於前、後陰等下竅。陽主衛外,故清陽(可以體會為衛氣)發於肌表“腠理”;陰主內守,故濁陰(指水穀精微的濃濁部分)內走於體內臟腑等組織器官。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衛外的陽氣)充實於四肢;六腑傳化水穀,故濁陰(飲食水穀)歸流於六腑。古人用“清陽”、“濁陰”相對的來闡明具體的、較為普遍的生理現象,並以此來說明“陰陽互根”的原理。故對“清陽”和“濁陰”的理解,雖有個總的概念,但結合實際情況,含義有時就不盡相同。

三寶

指精、氣、神。又稱“三奇”。這套理論被用來說明人體的生理活動。認為“三寶”是生命現象的產生及其變化的根本。這是前人受道家思想影響而借用的術語,應另釋其義意。實際上,精神的活動是有物質基礎的,精為氣之母(即氣產生於精),精的化生賴幹氣,精氣足則神旺,精氣虛則神衰。故精、氣、神三者關係非常密切,存則俱存,亡則俱亡。精脫者死,失神者亦死。所以精、氣、神是生命存亡的關鍵,故名。參見“精”。

“神”是神態,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它有物質基礎,由先天之精生成,並須後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的充養,才能維持和發揮它的功能。它在人體居於首要地位。凡神氣充旺,則身強,臟腑器官機能旺盛而協調;神氣渙散,則一切機能活動的正常現象都被破壞了。前人把大腦、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和心聯繫起來,故又有“心藏神”的說法。《素問.宣明五氣篇》:「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所說的神、魂、魄、意、志等只是用以區別不同的中樞神經活動現象以及對內臟某些病理上的影響,實際都是由心所主的(參見“五臟所藏”條)神又是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是內臟功能的反映。如診斷時對眼睛、脈象等生理機能正常反映,都叫做有“神”(參見“得神”條)。

神明

即“神”的概念。

生氣

指春天的生髮之氣,為萬物生長所必需。古人認為人的活動要適應季節變化的特點,否則就容易生病。有生髮和增強元氣的含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壯火食氣,....少火生氣。」“少火”是指正常的陽氣和熱能,這種陽氣或熱能有生髮和增強“元氣”的作用。

衛氣

“衛氣”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上焦,行於脈外,其性剛悍,不受經脈的約束,氣行迅速而滑利。它的運行,內而臟腑,外則肌表腠理,無所不到。它既能溫養臟腑,又有溫潤肌膚,滋養腠理,啟閉汗孔等重要功能。因為這種氣以具有保衛肌表,抗禦外邢的作用為特點,所以叫做“衛氣”。

涎唾

涎和唾都是口腔內的唾液。“涎”俗稱“口水“,此較淡,主要有潤澤口腔的作用;“唾”此較稠粘,主要能幫助消化食物。根據“五臟化液”的理論,涎、唾是分別通過脾和腎的作用所化生,所以有“脾為涎”、“腎為唾”之說(見《素問.宣明五氣篇》)。

形體

指身形和體質。臨床上觀察身形的肥瘦、形態特徵和體質的強弱,可以作為辨證論治的一種參考。

血的形成,是由脾胃等器官把飲食經過消化以後,將精微部分和津液桔合吸收,上輸到心肺,再經肺的“氣化”作用而成。血的功能除了營養身體各部組織外,又如目之視物,足之步行,掌指的握攝活動,以及皮膚的感覺等,都和血的功能有關。而血的這些功能,必須在氣的推動下,以及氣血在心血管內正常運行的條件下,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血脈

即“經脈”,簡稱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

陰液

泛指體內一切富有營養的液體,或指臟腑的陰精。從液的性質而言,液是稠而濁的,屬陰,故名。

指飲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質。《素問.痹論》:「營者水穀之精氣也。」這種物質通過脾的氣化作用,上注於肺,行於經脈之中,均勻的分佈於臟腑和身體其它組織。指經脈的脈管。《靈樞.經脈篇》說:「脈為營」。這裡的“營”有營舍的意思,也就是血氣所處的地方。

營氣

乃運行于麻管中的精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中焦,其性柔順,有化生血液,營養周身的作用。“營氣”的運行從中焦上注手太陰肺經,然後通過全身的經脈不停地運轉,營養人體上下、內外各個部分。所以從生理的角度而言,營氣就是指血液的作用。

營衛氣血

營、衛、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和動力基礎。氣血在經脈中不斷地迴圈運行。營、衛來源於水穀之精氣,其生成要通過一系列的臟腑氣化活動,如脾胃的消化運輸,心脾的氣化輸布,然後分別營養人體各部,故《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這裡所謂“清”和“濁”主要是從功能上的差異而言。“清”是指營氣的作用比較柔和,“濁”是指衛氣作用的慓悍滑利,無所不到。“衛主氣”,“營主血”,衛屬陽而營用陰,陽主外而陰主內,故從所處位置而言,有“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說,這雖不是絕對的,還是可以說明營和衛在內、外概念上的不同。從作用方面講,“衛”有捍衛於外的“保衛“”用;“營”有充盈於內的“營養”作用。一般來說,“營衛”主要體現在功能作用方面,“氣血”主要體現在物質基礎方面。通過氣血的運行,發揮營衛的作用。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指營血,“陽”指衛氣,這些陰陽、內外、守(內守)使(運行)等對偶概念名詞,提示了營衛氣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清代葉天士的《溫熱論》就在這個基礎上,把溫病傳變劃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臨床上辨證施治的綱領。參見“衛氣營血辨證”條。

營血

從生理的角度說,營血就是指血液。

原氣

又叫“元氣”,包括元陰之氣和元陽之氣。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賴後天攝入之營養不斷滋生。“原氣”發源於腎(包括“命門”),藏於臍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動臟腑等一切組織器官的活動,可以體會為人體生化動力的源泉。

真氣

又叫“正氣”,《靈樞.刺節真邪篇》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這說明“真氣”是由先天之氣(即受於先天的“原氣”)和後天之氣(得之於呼吸飲食的)相結合而成,是能充養全身的。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氣直接相關,故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方。

中氣

通常是指中焦脾胃之氣和脾胃等臟腑對飲食的消化運輸,升清降濁等生理功能而言,但有時單指脾氣。脾氣主升,在臨床上遇到脫肛,子宮脫垂等病症,往往是由於脾虛下陷所致,常用補中益氣的治法,所謂“補中益氣”,就是指補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氣。

濁氣

指飲食精華的濃濁部分。指人體呼出之濁氣和排出的矢氣等。

濁氣歸心

指水穀的精氣通過血的運行歸於心臟。《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這裡所說的“濁氣”系指飲食精華的濃濁部分,它運行到心,由心臟再通過經脈把養料送到身體各部。“濁氣歸心”說明了心在這個過程中,起到迴圈輸送營養的“總樞”的作用。

宗氣

是飲食水穀所化生的營衛之氣和吸入的大氣相合而積於胸中的氣。胸中不僅是宗氣積聚之處,又是一身之氣的運動輸布的出發點。它有兩大功能,其一是上出於喉嚨而行呼吸,它關係到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其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

結語:小編為大家系統的介紹了神氣精的相關常識,相信大家都能夠有了一定解了吧,多瞭解神氣精的相關內容對自己身體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哦!

如臨床上因痰熱壅肺,可以導致肺的氣機不暢而產生喘逆的症狀。

氣為血帥

氣血的運行,保持著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關係,氣為陽,是動力;血為陰,是物質基礎。營血在經脈中之所以能不停地運行周流全身,有賴幹“氣”作為它的動力。氣行血亦行,氣滯血亦滯,所以說“氣為血帥”。但“氣”必須依賴營血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又有“血為氣母”的說法。它們的關係是,血液營養組織器官而產生機能活動,而機能的正常活動又推動了血液的運行。氣血的運行,也體現了“陰陽互根”的道理。

清氣

指水穀精微之氣,亦即從胃傳注於肺,然後再散佈到臟腑組織的營氣。指秋天清肅之氣,或吸入於肺的大氣。作為治法,是指清氣分之熱。

清陽、濁陰

“清陽”指體內輕清升發之氣;“濁陰”指體內較重濁的物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意思是說,陽主氣,輕清上升,故清陽(主要指呼吸之氣)出於耳、目、口、鼻等上竅;陰主形,重濁下降,故濁陰(主要指大小便)出於前、後陰等下竅。陽主衛外,故清陽(可以體會為衛氣)發於肌表“腠理”;陰主內守,故濁陰(指水穀精微的濃濁部分)內走於體內臟腑等組織器官。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衛外的陽氣)充實於四肢;六腑傳化水穀,故濁陰(飲食水穀)歸流於六腑。古人用“清陽”、“濁陰”相對的來闡明具體的、較為普遍的生理現象,並以此來說明“陰陽互根”的原理。故對“清陽”和“濁陰”的理解,雖有個總的概念,但結合實際情況,含義有時就不盡相同。

三寶

指精、氣、神。又稱“三奇”。這套理論被用來說明人體的生理活動。認為“三寶”是生命現象的產生及其變化的根本。這是前人受道家思想影響而借用的術語,應另釋其義意。實際上,精神的活動是有物質基礎的,精為氣之母(即氣產生於精),精的化生賴幹氣,精氣足則神旺,精氣虛則神衰。故精、氣、神三者關係非常密切,存則俱存,亡則俱亡。精脫者死,失神者亦死。所以精、氣、神是生命存亡的關鍵,故名。參見“精”。

“神”是神態,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它有物質基礎,由先天之精生成,並須後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的充養,才能維持和發揮它的功能。它在人體居於首要地位。凡神氣充旺,則身強,臟腑器官機能旺盛而協調;神氣渙散,則一切機能活動的正常現象都被破壞了。前人把大腦、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和心聯繫起來,故又有“心藏神”的說法。《素問.宣明五氣篇》:「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所說的神、魂、魄、意、志等只是用以區別不同的中樞神經活動現象以及對內臟某些病理上的影響,實際都是由心所主的(參見“五臟所藏”條)神又是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是內臟功能的反映。如診斷時對眼睛、脈象等生理機能正常反映,都叫做有“神”(參見“得神”條)。

神明

即“神”的概念。

生氣

指春天的生髮之氣,為萬物生長所必需。古人認為人的活動要適應季節變化的特點,否則就容易生病。有生髮和增強元氣的含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壯火食氣,....少火生氣。」“少火”是指正常的陽氣和熱能,這種陽氣或熱能有生髮和增強“元氣”的作用。

衛氣

“衛氣”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上焦,行於脈外,其性剛悍,不受經脈的約束,氣行迅速而滑利。它的運行,內而臟腑,外則肌表腠理,無所不到。它既能溫養臟腑,又有溫潤肌膚,滋養腠理,啟閉汗孔等重要功能。因為這種氣以具有保衛肌表,抗禦外邢的作用為特點,所以叫做“衛氣”。

涎唾

涎和唾都是口腔內的唾液。“涎”俗稱“口水“,此較淡,主要有潤澤口腔的作用;“唾”此較稠粘,主要能幫助消化食物。根據“五臟化液”的理論,涎、唾是分別通過脾和腎的作用所化生,所以有“脾為涎”、“腎為唾”之說(見《素問.宣明五氣篇》)。

形體

指身形和體質。臨床上觀察身形的肥瘦、形態特徵和體質的強弱,可以作為辨證論治的一種參考。

血的形成,是由脾胃等器官把飲食經過消化以後,將精微部分和津液桔合吸收,上輸到心肺,再經肺的“氣化”作用而成。血的功能除了營養身體各部組織外,又如目之視物,足之步行,掌指的握攝活動,以及皮膚的感覺等,都和血的功能有關。而血的這些功能,必須在氣的推動下,以及氣血在心血管內正常運行的條件下,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血脈

即“經脈”,簡稱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

陰液

泛指體內一切富有營養的液體,或指臟腑的陰精。從液的性質而言,液是稠而濁的,屬陰,故名。

指飲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質。《素問.痹論》:「營者水穀之精氣也。」這種物質通過脾的氣化作用,上注於肺,行於經脈之中,均勻的分佈於臟腑和身體其它組織。指經脈的脈管。《靈樞.經脈篇》說:「脈為營」。這裡的“營”有營舍的意思,也就是血氣所處的地方。

營氣

乃運行于麻管中的精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中焦,其性柔順,有化生血液,營養周身的作用。“營氣”的運行從中焦上注手太陰肺經,然後通過全身的經脈不停地運轉,營養人體上下、內外各個部分。所以從生理的角度而言,營氣就是指血液的作用。

營衛氣血

營、衛、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和動力基礎。氣血在經脈中不斷地迴圈運行。營、衛來源於水穀之精氣,其生成要通過一系列的臟腑氣化活動,如脾胃的消化運輸,心脾的氣化輸布,然後分別營養人體各部,故《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這裡所謂“清”和“濁”主要是從功能上的差異而言。“清”是指營氣的作用比較柔和,“濁”是指衛氣作用的慓悍滑利,無所不到。“衛主氣”,“營主血”,衛屬陽而營用陰,陽主外而陰主內,故從所處位置而言,有“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說,這雖不是絕對的,還是可以說明營和衛在內、外概念上的不同。從作用方面講,“衛”有捍衛於外的“保衛“”用;“營”有充盈於內的“營養”作用。一般來說,“營衛”主要體現在功能作用方面,“氣血”主要體現在物質基礎方面。通過氣血的運行,發揮營衛的作用。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指營血,“陽”指衛氣,這些陰陽、內外、守(內守)使(運行)等對偶概念名詞,提示了營衛氣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清代葉天士的《溫熱論》就在這個基礎上,把溫病傳變劃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臨床上辨證施治的綱領。參見“衛氣營血辨證”條。

營血

從生理的角度說,營血就是指血液。

原氣

又叫“元氣”,包括元陰之氣和元陽之氣。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賴後天攝入之營養不斷滋生。“原氣”發源於腎(包括“命門”),藏於臍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動臟腑等一切組織器官的活動,可以體會為人體生化動力的源泉。

真氣

又叫“正氣”,《靈樞.刺節真邪篇》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這說明“真氣”是由先天之氣(即受於先天的“原氣”)和後天之氣(得之於呼吸飲食的)相結合而成,是能充養全身的。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氣直接相關,故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方。

中氣

通常是指中焦脾胃之氣和脾胃等臟腑對飲食的消化運輸,升清降濁等生理功能而言,但有時單指脾氣。脾氣主升,在臨床上遇到脫肛,子宮脫垂等病症,往往是由於脾虛下陷所致,常用補中益氣的治法,所謂“補中益氣”,就是指補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氣。

濁氣

指飲食精華的濃濁部分。指人體呼出之濁氣和排出的矢氣等。

濁氣歸心

指水穀的精氣通過血的運行歸於心臟。《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這裡所說的“濁氣”系指飲食精華的濃濁部分,它運行到心,由心臟再通過經脈把養料送到身體各部。“濁氣歸心”說明了心在這個過程中,起到迴圈輸送營養的“總樞”的作用。

宗氣

是飲食水穀所化生的營衛之氣和吸入的大氣相合而積於胸中的氣。胸中不僅是宗氣積聚之處,又是一身之氣的運動輸布的出發點。它有兩大功能,其一是上出於喉嚨而行呼吸,它關係到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其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

結語:小編為大家系統的介紹了神氣精的相關常識,相信大家都能夠有了一定解了吧,多瞭解神氣精的相關內容對自己身體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