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治療瘀血發熱一例

瘀血發熱一證, 臨床時有所見, 但《黃帝內經》對於此證未見明文論述。 推測其發病機理, 當與癰疽發熱有所近似。 《靈樞·癰疽篇》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 則血泣而不行, 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 壅遏不得行, 故熱。 ”瘀血滯於經絡隧道之中, 致氣血鬱而不通, 遂致發熱。 至其治法, 選用王清任《醫林改錯》之血府逐瘀湯合曹仁伯瘀熱湯化裁, 俱皆藥到病除, 可謂複杯即安矣。 然血府逐瘀湯原書指征僅言“晚發一陣熱”;“每晚內熱, 兼皮膚熱一時, 此方一付可愈, 重者兩付。 ”今以之治瘀血發熱, 竟得效驗彰彰, 已是推廣其用矣。

馬氏子, 1979年時僅五歲, 6月26日於幼稚園中被頑童群毆, 倒地後, 口唇青紫腫甚。 歸家後精神萎頓, 當夜發熱惡寒, 體溫38.2℃。 連夜送往某醫院兒科治療, 診斷為感冒, 服西藥兩日無效。 改去另一醫院就診, 診斷意見與前醫院相同, 加用銀黃注射液, 肌注後熱退至37.3℃, 時而略升, 時而略降, 終不能退至正常。 最後一針注射後, 患兒呼叫腿痛, 經施以按摩痛漸減。 及至晚飯間腿痛又作, 不可屈伸, 且愈痛愈劇, 半小時內呼號不絕, 體溫驟升至38℃以上。 是日乃7月1日, 發熱已六日矣。 余診之反復推敲思維:此病發熱已數日, 天天有微汗津潤而熱不退, 且無惡寒流涕等象, 非感寒可知。 又無咳嗽、咽痛、頭痛諸證, 亦無溫熱之征。 且納食不減, 嬉戲如常, 定非外感之病。

患兒發熱前有跌僕瘀腫過程, 考慮為瘀血發熱。 遂以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湯, 參合曹仁伯瘀熱湯意, 疏為一方:

桔梗2克, 甘草1克, 鮮蘆根20克, 鮮生地12克, 柴胡12克, 當歸6克, 桃仁6克, 紅花3克, 炒枳殼3克, 赤芍6克, 川芎2克, 川牛膝4克。

患者藥後, 症見胡言亂語, 至次晨2時後, 漸見平靜而睡。 翌晨醒來, 神志全清, 體溫降至37.2℃。 腿僅微痛, 步履亦不妨。 又將前藥煎二汁與服, 至中午體溫正常, 腿痛消失而愈。 今已大學畢業, 參加工作, 此病未見後遺現象。

患者藥後, 症見胡言亂語, 乃服藥後瘀血欲行, 流動之際擾及神明所致, 瘀淨則神明複矣。 日人丹波元簡於《脈學輯要》中曰:“今驗有癥瘕痃氣, 壅遏隧道, 而見遲脈者, 是雜病亦不可以遲, 概為寒也。 ”瘀血發熱雖非癥瘕痃氣,

而其機理, 猶如前述癰疽, 與瘀熱一證恰有互通之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