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偏方>正文

脊柱炎怎麼治 中醫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

中醫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包括中草藥治療、鮮中藥發泡治療、中藥熏洗泡敷治療、針灸火罐治療和推拿按摩治療方法, 這五種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各有特點。

一、中草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

中草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有不少病例報告, 但缺乏統一的中醫症分型診斷標準和前瞻性研究, 也少有長期隨訪的遠期療效資料, 所以中草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以下介紹幾種辯證治療方案, 可供參考:

(1)有學者以補腎祛寒、強督助陽為主, 輔以化濕疏風、散寒通絡作為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大法,

並注意調護脾胃, 以固後天之本。 若有瘀邪化熱之證, 則需先予以補腎清熱法, 待標熱得解後, 仍以補腎強督治本之法收功。 如補腎強督治湯臨床療效滿意。 其方藥組成如下:熟地黃15g, 淫羊藿12g, 狗脊30g, 制附子9g, 鹿角膠10g(烊化), 川續斷15g, 骨碎補15g, 羌活、獨活各10g, 桂枝12g, 赤芍、白芍各12g, 知母12g, 土鼈蟲6g, 防風12g, 麻黃3g, 乾薑6g, 懷牛膝12g, 炙穿山甲9g, 炙草烏9g。

(2)有學者將強直性脊柱炎分為兩大類型, 即腎督陽虛、寒濕瘀阻型和腎督陰虛、濕熱瘀滯型。 前者治宜溫腎壯督、散寒通絡, 藥選鹿角霜、淫羊藿各10g, 生黃芪30g, 補骨脂、骨碎補各10g, 生地黃、熟地黃各12g, 露蜂房10g, 制川烏、制草烏各10g, 川桂枝、炙蜣螂各10g, 炙蜈蚣3g(研末吞服), 鹿銜草15g, 甘草6g。 後者治宜滋養肝腎、清熱化瘀, 藥選生地黃、熟地黃、龜板(先煎)各15g,

枸杞子、肉蓯蓉各10g, 紫河車、全當歸、赤芍、白芍各15g, 雞血藤30g, 廣地龍、炙僵蠶各3g, 川桂枝8g, 青風藤30g, 炙全蠍3g(研末沖服), 甘草6g。 二者均可加服益腎蠲痹丸。

(3)有學者採用補肝腎, 益氣血, 疏風散寒, 活血止痛為主治療本病。 其方藥組成:葛根15g, 白芍15g, 當歸15g, 黃芪20g, 川芎9g, 桂枝9g, 薑黃9g, 狗脊15g, 川續斷15g, 補骨脂15g, 獨活9g, 桑寄生15g, 絡石藤15g, 千年健9g, 老鸛草15g, 黨參15g, 全蠍9g, 地龍9g, 延胡索9g, 威靈仙15g, 甘草6g。 偏濕熱去桂枝、薑黃, 加蒼術、黃柏、生地黃;脊背僵硬強直、活動受限加鹿角膠、龜板膠沖服。

二、鮮中藥發泡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方法

發泡療法, 包括鮮中藥發泡療法, 古代稱為“天灸”, 現代稱為“藥物發泡灸”, 是指採用對皮膚具有刺激性的藥物塗抹或貼敷在穴位、病處,

使局部皮膚充血、起泡, 有如火燎之狀, 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法。

(1)發泡灸源流

戰國時期和晉代:發泡治病, 歷史悠久。 早在戰國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 就有以“薊”(芥子泥)敷“中顛”(百會)發泡, 以治療毒蛇咬傷的記載。 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所載以藥物貼敷穴位使之發泡以治病的驗方很多, 可謂“發泡灸”的奠基時期。 宋代:宋代率先將發泡療法稱之為“天灸”, 王執《針灸資生經》卷三中說:“鄉居人用旱蓮草椎碎, 置在手掌上一夫, 當兩筋中, 以古文錢壓之。 系之以故帛, 未久即起小泡, 謂之天灸, 尚能愈瘧。 ”為藥物發泡療法的應用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這表明, 在宋代, 以發泡灸療法防病治病已相當普遍。 明、清時期:此期發泡療法的使用更為廣泛。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治疣痣黑子, 斑蝥三枚, 人言少許, 以糯米五錢炒黃去米, 入蒜一枚, 搗爛點之。 須臾即泡, 三五日脫落。 ”趙學敏《串雅外編》有:“治喉痹……獨蒜瓣半枚, 銀朱少許, 共搗如泥, 攤藥膏上, 貼眉心印堂穴, 如起泡流水無大礙, 勿誤入目”。 朱棣所編《普濟方》中說:“目赤腫痛, 紅眼起星, 生移星草捶爛如泥, 貼內關穴, 少傾發泡, 揭去。 ”晚清時代的外治專家吳師機《理瀹駢文》一書中所述的發泡方劑有膏、丹、丸、散、餅、栓、泥等多種劑型, 所載的發泡驗方不勝枚舉, 並且用於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皮科等疾病, 擴大了應用範圍。 總之, 歷代眾多醫籍中均載有不少發泡療法的方劑, 內容豐富多彩, 方法多種多樣。

(2)現代應用及研究

近百年來, 發泡療法越來越受到學者和專家們的重視, 尤其是近十幾年來, 在理論探討和臨床應用等方面, 均有突破性的創新, 並開始用於疑難痼疾的治療。 例如發泡療法用於治療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腮腺炎、風濕性關節炎、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變應性鼻炎、額竇炎、梅核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強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獲得滿意的療效。 臨床例證不勝枚舉。 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 發泡療法治病機制在於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 使亢進者下降, 低下者升高, 趨向協調平衡, 正是《內經》“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理論的體現。

綜上所述, 發泡灸起源于戰國時期, 奠基于晉代, 定名于宋代, 明清時期得到廣泛應用。 近代, 發泡灸已引起國內醫務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特別是發泡療法的治病機制將成為研究的熱點,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定會大放光彩。

特別是發泡療法的治病機制將成為研究的熱點,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定會大放光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