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鵝口瘡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輕重鵝口瘡輕證, 除口腔舌上出現白屑外, 並無其他症狀。 重證, 白屑可蔓延至鼻腔、咽喉、食道, 甚至白屑疊疊, 壅塞氣道, 妨礙吮乳, 啼哭不止。 若見臉色蒼白或發灰, 呼吸急促, 哭聲不出者, 為危重證候。

2、辨虛實凡病程短, 口腔白屑堆積, 周圍紅, 煩躁多啼, 便幹尿黃, 舌紅者, 多屬心脾積熱之實證。 病程長, 口腔白屑散在, 周圍不紅, 形瘦顴紅, 手足心熱, 舌光紅少苔者, 多屬虛火上浮之虛證。

二、治療原則

根據臨床表現, 本病可分為實火與虛火兩證, 前者治以清熱瀉火解毒, 後者治以滋陰潛陽降火。 均當配合外治療法。

三、分證論治

1、心脾積熱

證候:口腔舌上白屑堆積, 周圍紅較甚, 面赤唇紅, 煩躁不寧, 吮乳啼哭, 或伴發熱, 口幹或渴, 大便秘結, 小便短黃, 舌質紅, 脈滑數, 或指紋紫滯。

分析:嬰兒胎熱內盛, 或感受穢毒之邪, 或久病餘熱未清, 蘊積心脾, 熱毒循經上炎, 熏灼口舌, 故出現白屑堆積, 狀如鵝口。 火熱炎上, 故面赤唇紅, 舌質紅, 脈滑數;心火內熾, 故煩躁不寧, 多啼。 熱盛傷津, 故口幹或渴, 大便秘結。 心熱移於小腸, 故小便短黃。 指紋紫滯為積熱實證之征。

治法:清泄心脾積熱。

方藥:清熱瀉脾散加減。 常用藥:黃連、連翹、梔子清心火, 黃芩、生石膏瀉脾熱, 生地涼血滋陰, 茯苓、燈心導熱下行利濕。 大便秘結加大黃通腑瀉熱;口幹喜飲加蘆根、天花粉清熱生津。

2、虛火上浮

證候:口腔舌上白屑稀散, 周圍紅暈不著, 形體怯弱, 面白顴紅, 手足心熱, 口幹不渴, 或大便溏, 舌嫩紅, 苔少, 脈細數無力, 或指紋淡紫。

分析:先天稟賦不足, 後天調護失宜, 或久病久瀉, 致腎陰虧損, 水不制火, 虛火上浮, 故見面白顴紅, 手足心熱;白屑稀散, 周圍紅暈不著。 若真元不足, 脾虛不運, 可見大便溏。 舌嫩紅, 苔少, 脈細數無力, 指紋淡紫, 均為陰虛虛火內生之象。

治法:滋腎養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生地、熟地、山茱萸滋腎養陰, 山藥、茯苓、澤瀉健脾利濕, 丹皮、知母、黃柏清熱降火, 佐牛膝引火下行, 焦山楂消食助運。 若大便溏薄, 舌淡等偏于脾腎陽虛者, 用附子理中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 以溫補脾腎之陽,

攝納無根之火。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五福化毒丹每服2—3S, 1日3次。 用於心脾積熱證。

2、知柏地黃丸每服2-3g, 1日3次。 用於虛火上浮證。

二、單方驗方

1、板藍根10s, 生山梔、薄荷(後下)各3g, 黃柏5g。 每日1劑, 水煎, 分2-4次服。 用於心脾積熱證。

2、土牛膝根15g, 生大黃、生甘草各3g, 綠豆。 每日1劑, 煎湯取汁, 頻服。 用於心脾積熱證。

三、藥物外治

1、冰硼散、錫類散、西瓜霜噴劑, 任選一種搽口腔患處。

2、金銀花10g, 黃連2g, 生甘草5g。 煎湯。 每日拭口3—5次。 用於心脾積熱證。

3、附子藥餅附子、吳茱萸各10g上藥共研細末, 用醋調成稠糊, 做成餅狀, 敷貼兩足心湧泉穴, 每日換藥1次, 可連用3-5天。 用於虛火上浮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