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免疫系統對各種致病因數有著非常完善的防禦機制, 能夠對細菌、病毒、異物、異體組織、人造材料等“異己成分”進行攻擊、破壞、清除, 這種複雜的免疫學反應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種保護機制。 受者進行同種異體組織或器官移植後, 外來的組織或器官等移植物作為一種“異己成分”被受者免疫系統識別, 後者發起針對移植物的攻擊、破壞和清除, 這種免疫學反應就是移植排斥反應。 移植排斥反應是影響移植物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
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是非常複雜的免疫學現象, 涉及細胞和抗體介導的多種免疫損傷機制,
1、移植物預處理
實質臟器移植時, 盡可能清除移植物中過路細胞有助於減輕或防止移植排斥反應發生。 同種骨髓移植中, 為預防可能出現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可對骨髓移植物進行預處理, 其原理是基於清除骨髓移植物中的T細胞。 但應用去除T細胞的異基因骨髓進行移植, 可能發生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應也隨之消失,
2、受者預處理
實質臟器移植中, 供、受者間ABO血型不符可能導致強的移植排斥反應。 某些情況下, 為逾越ABO屏障而進行實質臟器移植, 有必要對受者進行預處理。 預處理方法包括:術前給受者輸注供者特異性血小板、借助血漿置換術去除受者體內天然抗A或抗B凝集素、受者脾切除、免疫抑制療法等。
3、抑制受者的免疫應答
如果不進行干預, 同種移植術後一般都會發生排斥反應, 故臨床移植術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對受者免疫應答的適度抑制。
4、化學類免疫抑制藥
糖皮質激素, 代表藥物:甲潑尼龍, 強的松。 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核轉錄因數KB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