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器官移植急慢性排斥反應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急、慢性移植排斥反應器官移植臨床上較多見, 但臨床表現各有不同。 急性排斥反應多表現為移植物腫大和疼痛, 而慢性移植排斥則症狀不明顯。 那麼器官移植急慢性排斥反應的臨床表現有哪些?我們來看下面的介紹。

急性排斥反應

是同種異體器官移植時最常見的一種排斥反應, 常發生於移植術後幾天至數月內。 急性排斥反應發生時可出現特異性地針對移植抗原的一切免疫反應現象, 性質上為一種細胞介導的IV型免疫反應。 目前臨床上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率為百分之三十到六十,如果及時診斷、及早治療,

則絕大多數急性排斥反應可被控制, 並得到逆轉。

移植物腫大和疼痛是發生急性排斥反應時較為常見的早期症狀。 移植物局部壓痛明顯, 質地變硬, 體積增大。 也有移植物腫大而不伴自覺疼痛, 或僅有局部疼痛而腫大不明顯, 同時移植物功能會突然減退。

慢性排斥反應

大多數在術後幾個月至1年以後出現, 主要由宿主抗移植物的免疫應答機制介導移植物慢性損傷而引起。 病程進展緩慢, 臨床表現不明顯, 移植器官功能呈進行性減退直至衰竭, 應用藥物進行抗排斥治療效果不佳。 進行性慢性排斥可使約50%的移植物在1年內完全失功。 目前, 慢性排斥反應已成為移植物長期存活的一個主要障礙。

大多數慢性排斥反應發生在術後6 ~ 12個月以後, 是繼發於血管病變後的漸進性缺血和實性纖維化, 主要表現為無特殊原因的移植物功能逐漸減退, 而且病變進程比較緩慢, 臨床症狀不明顯, 往往呈隱匿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