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形成之前已患其他腸病, 久而久之以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結至而逐漸癌變。 腸癌不是突發, 而是因火氣招來的腸熱, 誘發長期炎症, 不及時治療就癌變。
1)濕熱蘊結證。
主證:腹部陣痛, 便中夾血, 或裡急後重, 肛門灼熱, 兼有發熱噁心、胸悶等, 舌質紅, 舌苔黃膩, 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槐花, 地榆, 黃芩, 當歸, 炒枳殼, 防風。
便下膿血者加自頭翁、薏苡仁、敗醬草、丹皮、馬齒莧清熱涼血解毒;腹痛裡急後重者加木香、檳榔、白芍調氣和血;發熱者加銀花、連翹、葛根辛涼透熱;有腫塊者加夏枯草、海藻、生牡蠣軟堅散結消腫。
分析:本方槐花、地榆清腸涼血止血, 黃芩清大腸濕熱, 當歸活血化瘀, 炒枳殼、防風寬腸利氣, 全方清腸止血, 疏風利氣。 但本方清熱解毒散結之功不足, 在應用時尚需加用清熱解毒, 化痰散結之藥, 加強療效。
2)氣滯血瘀證。
主證:腹脹刺痛, 腹塊堅硬不移, 下痢紫黑膿血, 裡急後重,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舌苔黃, 脈澀或弦澀。
治法:行氣活血, 化瘀解毒。
方藥: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歸尾, 赤芍, 桃仁, 紅花, 川芎, 丹皮, 延胡索, 香附, 烏藥, 甘草, 枳殼, 五靈脂。
便血不止者加茜草、阿膠;腫塊不消者加皂角刺、農蒺藜;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扁豆;脫肛者加蓮子、刺蝟皮、升麻。
分析:本方桃仁、紅花、當歸尾、川芎、丹皮、赤芍、延胡索、五靈脂活血行氣止痛,
3)脾腎陽虛證。
主證:面色蒼白, 少氣乏力, 畏寒肢冷, 腹痛隱隱, 遇寒則甚, 喜按喜溫。 黎明泄瀉, 或污濁頻出, 舌質淡胖, 舌苔薄白或薄膩, 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神丸(《證治準繩》)。 黨參、白術、茯苓、扁豆、山藥、蕙苡仁, 蓮子肉, 砂仁, 炙甘草, 桔梗, 補骨脂, 肉豆蔻, 吳茱萸, 五味子。
寒甚者加附子、肉桂;污濁頻出者加禹餘糧、沒食子、訶子肉、炙五倍子;氣虛乏力甚者加黃芪、黃精。
分析:黨參健脾益氣養血, 白術健脾燥濕, 茯苓健脾滲濕, 炙甘草補氣和中, 四藥桂脾益氣以補脾土。 脾失健運,
4)肝腎陰虛證。
主證:形體消瘦, 頭暈耳鳴, 腰膝酸軟, 五心煩熱, 骨蒸盜汗, 遺精帶下, 舌質紅或絳, 舌苔少或無, 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知柏地黃丸(《症因脈治》)。 知母, 黃柏,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丹皮, 澤瀉, 茯苓。
陰虛甚者加鮮石斛、天花粉、北沙參;便秘者加火麻仁、桑椹、白蜜。 辨病用藥加藤梨根、貓人參、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土茯苓, 薏苡仁等清熱解毒, 活血消腫藥。
分析:熟地滋陰補腎, 生血填精, 山茱萸補肝腎、澀精秘氣, 山藥補脾固腎、丹皮清肝火, 涼血退虛熱,
5)氣血兩虛證。
主證:面色蒼白, 唇甲不華, 少氣乏力, 神疲懶言, 脫肛下墜, 舌質淡, 舌苔薄白, 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八珍湯。 黨參, 白術, 茯苓, 當歸, 白芍, 熟地, 川芎, 甘草。
氣虛甚者加黃芪、黃精;便秘者加大黃、全瓜蔞;脫肛者加升麻、枳實;腹脹者加抹香、大腹皮、青陳皮;疼痛加延胡索、全蠍;噁心嘔吐者加姜半夏、薑竹茹;大便帶血者加仙鶴草、地榆炭;遠處淋巴結轉移者加山豆根、蜈蚣;陰虛明顯者加北沙參、杞子、丹皮、女貞;化療後白細胞低者加仙靈脾、仙茅、羊蹄根。
分析:人參甘溫, 大補元氣, 白術苦溫, 健脾燥濕, 茯苓甘淡、健脾滲濕, 甘草益氣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