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治療腫瘤的優勢在哪裡

早在距今約3500多年的殷周時代, 古人對腫瘤就有所發現, 殷墟甲骨文上已記有“瘤”的病名。 該字由“廣”及“留”組成, 說明了當時對該病已有“留聚不去”的認識。 這是現今中醫記載腫瘤最早的文敲。 二千多年前的《周禮》一書中已記載與治療腫瘤一類疾病有關的專科醫生“瘍醫”。 “瘍醫拿腫瘍……之齊。 ”腫瘍包含腫瘤, 說明西元前十一世紀對腫瘤已有了認識。

早期幹兩,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醫很早就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防治思想, 所謂“治未病”, 包括預防疾病的發生及疾病發生後的控制, 不使其進一步加重。 我們認為癌是一種人體與環境、人體內部五臟六腑之間失衡的狀態,

五臟之氣運行失調, 經絡氣血流行不暢, 正氣受阻, 邪氣滋生, 久之, 癌毒內生。 因此, 在腫瘤尚未發生之前, 針對可能導致腫瘤各種內外因素加以防範, 使得臟腑陰陽相協調, 從而降低腫瘤的發生率。 主要體現在調節生活方式方面, 包括飲食、起居、調撮情志、長養正氣、防邪侵襲等方面。

整體觀念, 恢復人體臟腑之間的平衡

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腫瘤是“全身為虛, 局部為實”的全身性疾病。 腫瘤的發生在於臟腑功能的紊亂, 故中醫藥治療不只是局限在縮小腫塊、消滅腫瘤細胞本身, 更是從調整人體臟腑功能相協調的全身情況來考慮。 相較而言, 西醫治療中, 醫生和患者考慮的多是腫瘤是否能切掉,

經過化療或放療後瘤體是否能縮小等問題, 而患者的生活品質是否確有提高、生存期能否延長很少被顧及。 從而導致近期療效雖然較好, 卻使患者生活品質嚴重受損, 甚至提前死亡的現象並不少見。 運用中醫藥治療, 通過調節人體的陰陽氣血和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 去除了腫瘤發生的土壤環境, 從而改善症狀, 提高生存品質, 提高機體免疲功能, 達到強身壯體、祛除病邪、抑制腫瘤發展、緩解病情、延長生存期的目的。

中醫藥聯合放化療, 增效減毒

大量臨床觀察證實, 聯合應運中醫藥, 能對放化療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 放化療都會影響到消化功能, 導致血象下降、肝功能損害等毒副反應,

從而使人體無法承受連續的治療,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有間歇期, 以待機體有所恢復。 對於出現的不良反應, 目前西醫只能給予升臼劑、保肝藥對症等對症處理。 事實上, 此期間的治療對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因為放化療期間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是無法避免的結果, 反復多程放化療後免疫功能和整個機體狀態也就越降越低, 即隨著正氣的耗散, 正虛進一步加重, 癌毒的致病力超過正氣的抗病力, 疾病進展, 從而更有利於腫瘤的轉移與復發。 在放化療期間聯合扶正抗癌的中藥治療, 通過抑制腫瘤、增強免疫和消除放化療所引起的不良反應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 不僅可以確保放化療的順利進行,
而且可大大降低轉移復發的可能性。 尤其對於體質較差或者需長期連續放化療者, 中醫藥治療更為重要。 中醫藥在促進骨髓功能、提高食欲、增加體力、改善睡眠、提高機體機能狀態、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等方面都有比較好的作用, 能彌補其他治療的不足, 並且不會因為治療本身的原因而影響患者正常的身體機能, 這是中醫治療腫瘤的優勢所在。

扶正祛邪固本培元, 提高生活品質

中醫認為“正不抑邪”是腫瘤復發轉移的關鍵。 經過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後, 體內仍有可能存在微小的腫瘤病灶, 即中醫所謂的“餘邪”, 加之治療後機體免疫功能的下降, 即中醫所謂的“正虛”, 隨著正氣的耗散, 正虛進一步加重, 癌毒的致病力超過正氣的抗病力,

疾病進展, 出現臨床症狀和體征, 癌毒發生擴散, 從

而出現腫瘤的復發轉移。 運用中醫藥, 扶正與祛邪並舉, 消滅滋生“癌細胞”的溫床, 從而抵抗腫瘤的復發轉移, 使一些有殘存癌灶的患者, 亦可獲得較長期生存, 提高遠期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