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潛伏期10天至1年以上,
最長可達6年,
十多年的沒有證據,
一般為20~90天。
臨床分兩型,
興奮型(典型)最常見,
癱瘓型偶見。
興奮型又分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
前驅期持續1~4日,
主要表現為局部感覺異常,
在已癒合的傷口附近及其神經通路上有麻、癢或疼痛感,
其遠端可有間歇性放射刺痛,
四肢有蟻走感,
同時常出現全身症狀,
如低熱、頭痛、乏力、煩躁、恐懼不安等,
繼之對聲、光、風等刺激敏感而有咽喉發緊。
興奮期持續1~3日,
主要表現為怕水、怕風、怕聲、怕光和興奮不安,
恐怖異常,
最典型的症狀為恐水:飲水、聞流水聲甚至談到飲水都可誘發嚴重的咽肌痙攣,
因此常渴極而不敢飲,
飲後亦無法下嚥。
微風、音響、觸摸等亦可引起咽肌痙攣。
痙攣嚴重者可伴呼吸肌痙攣而發生呼吸困難,
甚至全身抽搐。
植物神經系統功能亦亢進,
表現為大汗、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唾液分泌增加。
因不能飲水且多汗故常有脫水。
體溫常升高至38~40℃。
神志大多清晰,
偶可出現精神失常、譫妄、幻聽等,
但咬人者少見。
麻痹期持續6~18小時。
患者漸趨安靜,
痙攣發作停止,
出現各種癱瘓,
其中以肢體癱瘓較為多見。
亦可有眼肌、面肌及咀嚼肌癱瘓,
表現為眼球運動障礙、下頜下垂、口流唾液,
同時亦可有失音、感覺減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呼吸微弱或不規則、昏迷,
常因呼吸和迴圈衰竭而迅速死亡。
整個病程平均4日,
一般不超過6日,
超過10日者極少見。
癱瘓型的前驅期同樣表現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及咬傷部位的感覺異常,
繼之出現各種癱瘓,
如肢體截癱、上行性脊髓癱瘓等,
最後常死於呼吸肌麻痹,
本型病程可較長,
約7~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