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治療肝病

中醫認為, 體質下降、飲酒、食積、鬱悶、過食肥甘厚味等, 都可能引起肝功能發生改變。

黃疸(內濕肝炎):內經曰:諸濕肝滿皆獨脾土, 夫黃疸為病, 肌肉必虛腫而色黃, 蓋濕熱鬱結於脾胃之中, 久而不散, 故其土色形於面與肌膚也。 蓋脾主肌肉, 肺主皮毛, 母能令子虛, 母病子亦病, 是故有諸中者。 必形諸外, 其症有五:曰黃汗、黃疸、酒疸、殼疸、女癆疸, 雖有五疸之分, 總無寒熱之異。 治濕熱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濕在上宜發汗, 濕在下宜利小便, 二法並用, 使上下分消其濕, 則病無有不安者。 此症外感之濕易治, 內傷之濕難療,

外感者利水則愈, 若內傷之濕者, 瀉水則氣消, 發汗則精泄, 必健脾行氣而後可也。 方用:

白術、 茯苓、 薏仁、 茵陳、 黑梔、 陳皮水煎。 若欲多服去梔子。

脅痛(甲肝):脈雙弦者, 肝氣有餘, 兩脅作痛。 蓋人脅痛者, 厥陰肝經為病也, 其症自兩脅下, 痛引小腹, 亦當視內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若因暴怒傷肝, 悲衰氣結, 飲食過度, 冷熱失調, 顛僕傷形, 或痰積流注於脅, 與血相搏, 皆能為痛, 此內因也。 若傷寒少陽, 耳聾脅痛, 風寒所襲而為脅痛者, 此外因也。 治法當以散結順氣, 化痰和血為主, 平其肝導其滯, 則無不愈者乎。 治脅痛者, 必須先平肝, 平肝必須先補腎, 腎水足而後肝氣有養, 不治脅痛, 而後脅痛自平也。 方用:

白芥子、 山萸、 熟地、 當歸、 白芍、 黑梔、 甘草水煎服。

肝腎兩虛(乙肝):此症於腎水虧不能滋肝, 則肝木鬱結而不舒, 必有兩脅胞悶之症, 肝稱木, 木不能生腎中之火, 則腎水日寒, 必有腰背難於仰俯之症, 此病者須肝腎同補, 方可治癒也。 方用:

白芍、 當歸、 山萸、 熟地、 柴胡、 肉桂水煎服。

熟地、山萸補腎之聖藥, 當歸、白芍、柴胡、肉桂補肝之品, 既雲平補, 似乎用藥不宜有輕重, 今補肝之藥, 多於補腎者何也, 蓋腎為肝之母, 肝又為命門之母, 豈有木旺而不生命門之火者哉。

治肝病和保肝可選用下列食療方:

乙肝飲食

脾虛氣弱者選“芪苓粥”

脾虛氣弱, 多見於身體虛弱缺少鍛煉者, 有面色蒼白無華、動則氣短出汗、午後下肢浮腫、舌淡苔白等症狀。 用等量的黃芪、雲苓, 磨粉過篩去渣備用。 取60克大米熬粥,

起鍋前加入15克藥粉, 攪勻即服, 每日2次。

肝陰虧損者選“沙麥膏”

肝陰虧損, 多見於經常熬夜者, 有形體瘦弱、睡覺出汗、脅肋隱痛、舌紅少苔等症狀。 用北沙參、麥冬、酸棗仁等量, 加水熬煎1小時以上, 濾渣留汁, 再熬濃縮, 加冰糖熬成能流動之膏狀, 冷卻後放入冰箱備用。 每次服10毫升, 每日3次。

肝膽濕熱者選“魚茵蛋”

肝膽濕熱, 多為長期飲酒及喜食肥甘者, 有面色灰黃、體乏喜臥、尿液渾濁、舌有黃厚苔等症狀。 用魚腥草30克、茵陳5克煎水去渣留汁, 汁中放入去殼鴨蛋1個, 煮熟即可吃蛋喝湯, 每日1次。

氣鬱食積者選“佛砂湯”

氣鬱食積, 多見於好動氣而影響肝脾功能者, 有胸脅脹痛、胃中不適、大便不爽、舌有膩苔等症狀。 將佛手片、砂仁等量磨研成粉過篩,

每次3克, 下入用鯽魚1至2條熬成的湯中, 攪勻即可服用, 每日1至2次。

對肝病患者有益的蔬菜一覽:

蔬菜是人們生活中常用、富含營養物質, 對乙肝病人大有裨益的, 可常食用之。 蔬菜中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而且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木質素、果酸、無機鹽等, 這些物質是乙肝病人恢復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

下面是相關蔬菜一覽:

空心菜又名蕹菜, 性甘、平, 含蛋白、脂肪、無機鹽、煙酸、胡蘿蔔素等, 具有解毒、清熱涼血等作用。

薺菜為十字花科植物, 性平、味甘, 含維生素B、維生素C、胡蘿蔔素、煙酸及無機鹽。 動物實驗表明可縮短凝血時間, 具有止血功效, 適合於慢性乙肝有鼻出血、齒齦出血等症。

包菜即圓白菜、捲心菜、甘藍, 性平、味甘,

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 還含有胡蘿蔔素、維生素E, 生用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和疼痛有效。

蘑菇種類較多, 現多為人工培植, 包括菜蘑、口蘑、香菇等, 同為蕈類。 性平、味甘, 含多糖類、維生素類、蛋白、脂肪和無機鹽等。 實驗證明其多糖有調節免疫、抗腫瘤作用, 乙肝病人宜常食用之。

木耳有黑色與白色不同, 性平而味甘, 含脂肪、蛋白質、多糖。 可益胃養血, 具有滋養作用。

胡蘿蔔性微溫, 味甘、辛。 富含維生素A原(胡蘿蔔素), 亦含揮發油。 本品富有營養、健胃消食, 生熟均可食。 對於提高乙肝病人維生素A水準, 間接預防癌變的發生具有作用。

番茄茄科植物, 性平, 味酸微甘, 富含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煙酸、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胡蘿蔔素。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之功效,生熟食用均可。

冬瓜性微寒,味甘,含蛋白質,維生素、腺嘌呤、煙酸,瓜皮可利水消腫;瓜子可消癰腫,化痰止咳;瓜肉可清熱止渴並可解魚蟹毒。

黃瓜性寒、味甘,含戊糖、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蛋白質。其細纖維具有促進腸道毒素排泄和降膽固醇作用,其所含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尤其適合脂肪肝的防治。

中醫“辯證”治肝病

疏肝宜柔

肝為剛髒,肝體宜柔,肝用宜疏。慢性肝病多兼有氣鬱之證,治療用藥宜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氣血調和。一要防止疏泄太過,以免有損肝體,一要避免養陰礙胃。同時在一張處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藥,取藥應輕疏柔和而不傷陰,常用者有郁金、合歡花、綠萼梅、生麥芽等。其中生麥芽甘鹹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胃,藥性平和,為常用之品。疏肝湯劑若久服,藥方不宜過大,藥量不宜過多,更須注意柴胡升散之性。另外,要疏肝與柔肝並用,如與枸杞子、白芍配伍,即可協同提高療效,又可制約藥物之散性。

健脾宜早

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應注重調理中州,自始至終注意顧護脾胃。這是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肝病治療應將顧護脾胃放在首位。一般選用黨參、砂仁、山藥、扁豆等益氣升陽、醒脾健中。《內經》有“厥陰不治,求之陽明”,及厥陰應“調其中氣,使之和平”之論。故慢性肝炎每當出現肝氣亢盛,木盛侮脾時,其脾氣必虛,此時必須扶脾抑木,以制過盛之肝氣。倘脾氣衰敗,縱有靈丹妙藥,亦難起沉屙。

得了肝炎如何科學治療?

當心養陰

慢性活動型肝炎重點在於滋養肝腎之陰,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賴腎精供養,腎精依肝血補充,同源于水穀精微,有乙癸同源之說。如濕郁內盛,鬱而化熱,病久毒熱耗損肝腎精血,致肝腎陰虛,陰虛而生內熱,以致陰虛為本,熱邪為標,則發為本虛標實證。對乙型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來說,治療中保存一分陰血便有一分生機,並要防止陰虧進一步發展致動血出血。一貫煎是滋補肝陰的代表方。若從“體陰用陽”出發調補肝氣時可重用生黃芪。

慢性肝病的治療中只有陰血得以補充,病情才能得以恢復,切忌再傷其陰,惟有陰血得複,血燥得滋,肝得柔養,肝功能的恢復才有可能獲得鞏固,而免于復發。養陰須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之上守方穩進,方可取得較好療效。選用養陰之品常用山藥、大棗並以其為伍,既益氣又養陰,既生津又調營,健而不燥,補而不膩。

注重解毒

治療乙型肝炎一般以解毒為重點,解毒既要解熱毒,同時又要注意解濕毒,解熱毒常用白花蛇蛇草、蒲公英、板藍根、野菊花、虎杖、苦參、半枝蓮、敗醬草、魚腥草、連翹等,解濕毒用土茯苓、粳米、半邊蓮、蠶沙、萆解等。但對於慢性病來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使患病不久,仍有虛證,所以祛邪藥物只能暫用而不可長用,防止虛虛之戒。尤其在解毒的同時仍要注意避免傷陰,一不可過於辛燥,二不可過於苦寒。

留心治痰 勿忘化瘀

臨床上一部分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頑固難治,與痰瘀膠著有密切關係。究其病機,多由於濕熱久羈,日久煉液成痰,痰濁內生,痰濁阻絡,血行不暢,以致血瘀,痰瘀互為因果,相互轉化,以致形成膠著不解的局面,故治療中單純用化痰祛濕或者單純用活血化瘀任何一種方法均不易見效,必須兼顧痰瘀兩方面。“治痰勿忘祛瘀,治瘀勿忘化痰”,藥用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芥子、吳茱萸、生薑、黨參、澤瀉、丹參、赤芍、桃仁、紅花、澤蘭等滌痰化瘀之品組成基本方。久病入絡,血瘀絡阻是肝病病情發展的最後階段,是一種必然的病機轉化,所以臨床對慢性肝病即使無明顯血瘀見症,亦應在此病機顯現之前在補肝健脾方內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而並非到上述血瘀證完全顯露才用去瘀通絡之法。軟堅化瘀藥多選用田七、鱉甲、赤芍、丹參、丹皮、穿山甲等。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之功效,生熟食用均可。

冬瓜性微寒,味甘,含蛋白質,維生素、腺嘌呤、煙酸,瓜皮可利水消腫;瓜子可消癰腫,化痰止咳;瓜肉可清熱止渴並可解魚蟹毒。

黃瓜性寒、味甘,含戊糖、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蛋白質。其細纖維具有促進腸道毒素排泄和降膽固醇作用,其所含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尤其適合脂肪肝的防治。

中醫“辯證”治肝病

疏肝宜柔

肝為剛髒,肝體宜柔,肝用宜疏。慢性肝病多兼有氣鬱之證,治療用藥宜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氣血調和。一要防止疏泄太過,以免有損肝體,一要避免養陰礙胃。同時在一張處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藥,取藥應輕疏柔和而不傷陰,常用者有郁金、合歡花、綠萼梅、生麥芽等。其中生麥芽甘鹹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胃,藥性平和,為常用之品。疏肝湯劑若久服,藥方不宜過大,藥量不宜過多,更須注意柴胡升散之性。另外,要疏肝與柔肝並用,如與枸杞子、白芍配伍,即可協同提高療效,又可制約藥物之散性。

健脾宜早

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應注重調理中州,自始至終注意顧護脾胃。這是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肝病治療應將顧護脾胃放在首位。一般選用黨參、砂仁、山藥、扁豆等益氣升陽、醒脾健中。《內經》有“厥陰不治,求之陽明”,及厥陰應“調其中氣,使之和平”之論。故慢性肝炎每當出現肝氣亢盛,木盛侮脾時,其脾氣必虛,此時必須扶脾抑木,以制過盛之肝氣。倘脾氣衰敗,縱有靈丹妙藥,亦難起沉屙。

得了肝炎如何科學治療?

當心養陰

慢性活動型肝炎重點在於滋養肝腎之陰,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賴腎精供養,腎精依肝血補充,同源于水穀精微,有乙癸同源之說。如濕郁內盛,鬱而化熱,病久毒熱耗損肝腎精血,致肝腎陰虛,陰虛而生內熱,以致陰虛為本,熱邪為標,則發為本虛標實證。對乙型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來說,治療中保存一分陰血便有一分生機,並要防止陰虧進一步發展致動血出血。一貫煎是滋補肝陰的代表方。若從“體陰用陽”出發調補肝氣時可重用生黃芪。

慢性肝病的治療中只有陰血得以補充,病情才能得以恢復,切忌再傷其陰,惟有陰血得複,血燥得滋,肝得柔養,肝功能的恢復才有可能獲得鞏固,而免于復發。養陰須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之上守方穩進,方可取得較好療效。選用養陰之品常用山藥、大棗並以其為伍,既益氣又養陰,既生津又調營,健而不燥,補而不膩。

注重解毒

治療乙型肝炎一般以解毒為重點,解毒既要解熱毒,同時又要注意解濕毒,解熱毒常用白花蛇蛇草、蒲公英、板藍根、野菊花、虎杖、苦參、半枝蓮、敗醬草、魚腥草、連翹等,解濕毒用土茯苓、粳米、半邊蓮、蠶沙、萆解等。但對於慢性病來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使患病不久,仍有虛證,所以祛邪藥物只能暫用而不可長用,防止虛虛之戒。尤其在解毒的同時仍要注意避免傷陰,一不可過於辛燥,二不可過於苦寒。

留心治痰 勿忘化瘀

臨床上一部分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頑固難治,與痰瘀膠著有密切關係。究其病機,多由於濕熱久羈,日久煉液成痰,痰濁內生,痰濁阻絡,血行不暢,以致血瘀,痰瘀互為因果,相互轉化,以致形成膠著不解的局面,故治療中單純用化痰祛濕或者單純用活血化瘀任何一種方法均不易見效,必須兼顧痰瘀兩方面。“治痰勿忘祛瘀,治瘀勿忘化痰”,藥用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芥子、吳茱萸、生薑、黨參、澤瀉、丹參、赤芍、桃仁、紅花、澤蘭等滌痰化瘀之品組成基本方。久病入絡,血瘀絡阻是肝病病情發展的最後階段,是一種必然的病機轉化,所以臨床對慢性肝病即使無明顯血瘀見症,亦應在此病機顯現之前在補肝健脾方內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而並非到上述血瘀證完全顯露才用去瘀通絡之法。軟堅化瘀藥多選用田七、鱉甲、赤芍、丹參、丹皮、穿山甲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