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癲癇
外傷性癲癇是指繼發於顱腦損傷後的癲癇性發作, 可發生在傷後的任何時間, 甚難預料, 早者於傷後即刻出現, 晚者可在頭傷痊癒後多年始突然發作。
外傷性癲癇主要針對晚期外傷後癲癇, 通常為外傷後1--2周為早、晚期癲癇的分界限。 有關外傷後癲癇的發病率Jenett指出閉合性外傷的晚期外傷後癲癇的發病率為5%。
Hughes根據世界大戰及某些重大局部戰爭的資料, 認為顱腦火器傷的晚期外傷後癲癇的發病率為33%, 其中硬腦膜撕裂者高達43%, 而非穿透傷為14%。
另據統計, 晚期癲癇的發生與腦損傷深度及範圍有關,
臨床表現
一般除小發作及雙側嚴重的肌陣攣之外, 任何類型的癲癇均可出現, 多數病人的發作類型較固定, 少數可有改變, 早期及中期癲癇隨著時間的推移約有25%的病人在2年或稍長的期間內自行緩解而停止, 但晚期癲癇常有加重的趨勢, 可由局部性發作而演變為全身性發作, 嚴重時並有記憶力減退、人格障礙、智力低下等表現。 通常額葉腦瘢痕常引起無先兆的大發作;中央—頂區的病灶多為肢肢體的運動性或感覺性發作;顳葉損害表現為精神運動性癲癇;枕葉則常有視覺先兆。
外傷後早期癲癇常在首次發作之後有一間歇期, 數周或數月不等, 以後頻率逐漸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