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發性癲癇

特發性癲癇亦稱原發性癲癇, 在這類病人的腦部並無可以導致症狀的結構變化或代謝性疾病表現, 目前認為其致病因素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係, 或有家族性出現的傾向。 國內外大量的癲癇家系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 普通人群的癲癇患病率為0.5%~1%, 原發性癲癇的親屬癲癇患病率為19.8%, 個別高達69%, 繼發性癲癇的陽性家族史為1%~4.5%。 癲癇通過何種方式進行遺傳, 部分學者提出多基因遺傳的觀點, 認為致病基因的作用必須在許多基因積累效應共同作用的基礎上發病, 且與外界環境因素關係密切,

即癲癇發病既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又與許多促發因素有關。 國內張葆樽的有關研究認為父母近親、發熱驚厥家族史、精神分裂及偏頭痛家族史都有較高的癲癇發病率, 且一般不表現為顯性或隱性遺傳。 另外在臨床中也有許多和先天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心臟畸形合併癲癇的病例, 如結節性硬化、神經纖維瘤、家族性黑朦性癡呆、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等並不符合任何一種孟德爾遺傳, 因而應歸於多基因遺傳。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 人們對癲癇遺傳因素的認識逐漸深入, 最近發現了部分引起原發性癲癇的基因突變, 這些基因所編碼的均為鉀或鈉離子通道蛋白亞基, 因而有人也稱這種原發性癲癇為通道病。
人類遺傳的主要方式包括單基因、多基因、染色體和線粒體等, 這些遺傳方式的突變或畸變均可導致癲癇的發生。

1.癲癇的單基因遺傳

單基因遺傳又稱孟德爾遺傳, 是指某種遺傳性狀或遺傳病的遺傳主要受一對等位基因的控制而傳遞給下一代。 根據遺傳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和性連鎖遺傳三大類, 目前僅有少部分癲癇是以此種方式進行遺傳的。

(1)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①良性家族性新生兒驚厥(BFNC)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原發性癲癇, 臨床較少見, 它以非誘發性部分性驚厥或陣攣性大發作為特點, 多在出生後2~3天發作, 臨床表現為強直性陣攣和呼吸暫停性發作, 而後出現凝視和眨眼等眼征以及自動症等,

腦電圖檢查有全面波幅降低、慢波和棘波等, 其改變在幾周或數月後消失, 兒童期後基本正常。 大多數病例發育及預後良好, 但有10%左右的患兒以後可能繼續有癲癇發作, 常因聽覺或情感刺激而誘發。 遺傳連鎖分析和定位克隆研究結果表明, BFNC是由染色體20q13.3位元點上的電壓門控性鉀通道基因KCN02或8q 24位點上的KCN03突變所致。

②伴發熱驚厥的全身性癲癇(GEFS)是另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原發性全身性癲癇, 約占6歲以下兒童癲癇發病率的3%, 有多種發作形式, 主要表現為嬰兒期熱性驚厥和6歲以後的強直性陣攣發作。 GEFS具有遺傳異質性和表型異質性, 連鎖分析結果顯示有2今與它相關的基因, 分別定位在8號染色體(8q)和19號染色體(19q13.1)上,

Wallace等通過一個較大的家系基因連鎖分析發現SCNTB基因突變是引起GEFS的原因之一。

③常染色體顯性夜發性額葉癲癇(ADNFLE)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原發性部分性癲癇, 以短暫性運動性夜間發作為特徵, 多在入睡後不久或醒來之前的淺睡眠狀態下短暫性發作, 鄧分病人可繼續全身性發作, 常有發作先兆。 發病以兒童為多, 成人也可發病, 發作時病人往往清醒, 只有少數病人有感覺喪失, 因此往往被誤診為夢魘、夜驚、歇斯底里、睡癱、發作性夜間肌張力障礙和癔病等。 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不完全外顯, 外顯率為70%, 致病基因定位於染色體20q13.3位點, 為煙鹼型乙醯膽鹼受體α4亞基基因(CHRNA4)突變, 導致苯丙氨酸取代絲氨酸,

從而引起ADNFLE。 隨後在挪威家系中發現三個堿基對插入突變而增加一個新的氨基酸也與本病有關, 神經煙鹼樣乙醯膽鹼受體由4個單體組成, 這4個單體則由11個亞單位的不同組合而形成, CHRNA4亞單位的鉀離子通道彌散性降低, 使得膜電位不穩定, 學者們普遍認為神經煙鹼樣乙醯膽鹼受體主要分佈在突觸前受體上, 其功能障礙可能導致抑制性神經遞質的異常釋放而誘發癲癇。

④良性家族性嬰兒驚厥(BFIC)為一種原發性部分性癲癇, 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通常在出生後4~8個月出現叢集性部分忖發作, 病灶位於頂枕區, 通過對義大利的5個家系連鎖分析結果發現基因定位於染色體16q位點, 提示BFIC也存在遺傳異質性。

⑤家族性顳葉癲癇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部分性癲癇, 其基因位於染色體lOq22-24上,候選基因可能為61和02腎上腺素能受體、谷氨酸脫氫酶及鈣—鈣調蛋白激酶亞基基因等。

(2)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①北方癲癇綜合征(NES)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兒童期疾病,伴有精神發育遲滯,首先在芬蘭北部發現,發病年齡5—10歲,表現為強直一陣攣性發作和複雜部分性發作,在青春期以後大部分發作可緩解。連鎖分析結果發現,基因位點在染色體8q上,致病基因為組織蛋白酶B,另外1個候選基因可能為Gene3(人鳥苷酸激酶相關蛋白GKAP的同源物)。

②Unverricht-lundborg型進行性肌陣攣(EPM1),在芬蘭比較多見,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6~18歲發病,表現為自發的對刺激較為敏感的肌陣攣和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隨著病情的發展在疾病後期可有共濟失調、構音障礙和癡呆。腦電圖(EEG)在光刺激時出現4~6Hz的雙側尖波和複性棘波發放,屍檢可發現腦廣泛變性、不伴有包涵物,連鎖分析結果發現,EPMl基因定位於染色體2lq22.3,定位克隆發現其為編碼cystatinB(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超家族的一個成員)的基因。

③Lafora型進行性肌陣攣(EPIVl2),1911年由Lafora首先報導,也呈現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表現為刺激敏感性肌陣攣和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其特點是在腦、心臟、肌肉和肝臟細胞中存在

Lafora小體。EPM2基因EP2A定位於染色體6q 23-25,編碼10—forin,一種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④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症(NCL),又稱少年型家族性黑朦性癡呆,4~10歲起病,表現為進行性中心視力減退至失明,EEG為慢波背景上的陣發放電,病變特徵為溶酶體內大量脂褐素堆積,尿沉渣聚異戊二烯測定可幫助檢出。依據發病年齡的不同,可分為不同亞型:嬰兒型(LINCL),其基因為CLN2,位於llPl5,編碼一種胃酶抑素不敏感型的溶酶體肽;青春期最常見的是NCL亞型,基因為LN3,定位於染色體16q12.1,其編碼的蛋白質功能U前尚不清楚。

⑤腦苷脂沉積病Ⅲ型(GaucherdiseasetypeⅢ),僅少年型出現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表現為嚴重的肌陣攣,眼球水準運動障礙及核上性凝視麻痹,伴有小腦症狀、全身或部分性發作以及不同程度的癡呆。EEG表現為彌漫性6—10Hz的複性棘慢波和節律性尖波,6~10Hz光刺激可誘發放電和肌陣攣反應。突變基因位於染色體1q21,編碼葡萄腦苷酶。

其他如I型和Ⅱ型唾液酸沉積症(Sialidsis l andⅡ),突變基因位於染色體6q21.3,編碼。—唾液酸酶:無腦回畸形,大多數病例是由於染色體17P13.3位點上的LISI基因缺失所致,LISl編

碼血小板啟動因數乙醯水解酶的一個亞基;維生素B6依賴症是由於染色體2q31位點上谷氨酸脫羧酶(GAD)基因缺乏所致;生物素酶缺乏症,基因位於染色體3P25,候選基因為γ—氨基丁酸(GA-BA)轉運體。

(3)性連鎖遺傳:性連鎖遺傳分為X連鎖顯性遺傳、X連鎖隱性遺傳和Y連鎖遺傳,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引起癲癇發作的X連鎖顯性遺傳疾病。

①雙側腦室結節狀異位症(Bilateral periventricularnodulcar heterotopia),為X連鎖顯性遺傳,在腦室室管膜下有分化成熟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形成的結節,基因位於染色體Xq28,候選基因為細胞黏附分子(LICAM)和GABA受體α3亞基。

②X連鎖無腦回畸形,呈X連鎖顯性遺傳,突變基因為Dou—blecortin,位於染色體Xq22.3-23,其編碼的蛋白質參與神經元遷移的誘導及信號轉導過程。

2.癲癇的染色體畸變遺傳

染色體畸變指染色體數目異常和染色體結構異常,染色體數目異常包括整倍體變異、非整倍體變異(單體型、三體型和多體型)、複合非整倍體變異和嵌合體,染色體結構異常表現為缺失、倒位、重複、插入、易位、等臂染色體、環形染色體和雙著絲粒染色體等。上述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異常均可導致臨床各種綜合征的發生,其中部分綜合征可有癲癇發作。如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是由於染色體Xq27.3區域FMRl基因中CGG三核苷酸重複擴展所致,臨床表現為大耳、大下頜、睾丸腫大、語言障礙、智力低下和多動等,其中25%的病人可有癲癇發作;Angelman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為智力低下、特殊的畸形、小腦共濟失調和特殊反射性肢體運動等,90%以上的病人在3歲以後有癲癇發作,可見高熱驚厥、嬰兒痙攣、不典型失神、失張力性發作及肌陣攣發作等多種形式,其遺傳機制也是多樣的,70%的病人是由於染色體15qll—13部分缺失所致,其他少見的原因有印跡突變(15qll—13位點上的甲基化模式不正常)和蛋白連接酶基因(UBE3A)的點突變等;Down綜合征是由於21號染色體三體所致,其中5%一10%的病人可出現癲癇發作,染色體13、18或22三體的病人25%一50%將會出現癲癇發作。LwolfHirschhom綜合征為染色體4P部分缺失,有70%左右的病人出現癲癇發作。

3.癲癇的線粒體遺傳

人類線粒體DNA(mtDNA)為一環形分子;約16659個堿基對,mtDNA編碼2種核糖體RNA,22種轉運DNA和13種蛋白質,其編碼的蛋白質主要參與氧化磷酸化、核糖體形成和RNA轉運等過程,mtDNA的突變主要通過母親遺傳,其所致的疾病有腦病、肌病、心肌病和多系統病變等,其中伴有癲癇發作表現的有伴發破碎紅纖維 其基因位於染色體lOq22-24上,候選基因可能為61和02腎上腺素能受體、谷氨酸脫氫酶及鈣—鈣調蛋白激酶亞基基因等。

(2)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①北方癲癇綜合征(NES)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兒童期疾病,伴有精神發育遲滯,首先在芬蘭北部發現,發病年齡5—10歲,表現為強直一陣攣性發作和複雜部分性發作,在青春期以後大部分發作可緩解。連鎖分析結果發現,基因位點在染色體8q上,致病基因為組織蛋白酶B,另外1個候選基因可能為Gene3(人鳥苷酸激酶相關蛋白GKAP的同源物)。

②Unverricht-lundborg型進行性肌陣攣(EPM1),在芬蘭比較多見,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6~18歲發病,表現為自發的對刺激較為敏感的肌陣攣和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隨著病情的發展在疾病後期可有共濟失調、構音障礙和癡呆。腦電圖(EEG)在光刺激時出現4~6Hz的雙側尖波和複性棘波發放,屍檢可發現腦廣泛變性、不伴有包涵物,連鎖分析結果發現,EPMl基因定位於染色體2lq22.3,定位克隆發現其為編碼cystatinB(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超家族的一個成員)的基因。

③Lafora型進行性肌陣攣(EPIVl2),1911年由Lafora首先報導,也呈現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表現為刺激敏感性肌陣攣和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其特點是在腦、心臟、肌肉和肝臟細胞中存在

Lafora小體。EPM2基因EP2A定位於染色體6q 23-25,編碼10—forin,一種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④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症(NCL),又稱少年型家族性黑朦性癡呆,4~10歲起病,表現為進行性中心視力減退至失明,EEG為慢波背景上的陣發放電,病變特徵為溶酶體內大量脂褐素堆積,尿沉渣聚異戊二烯測定可幫助檢出。依據發病年齡的不同,可分為不同亞型:嬰兒型(LINCL),其基因為CLN2,位於llPl5,編碼一種胃酶抑素不敏感型的溶酶體肽;青春期最常見的是NCL亞型,基因為LN3,定位於染色體16q12.1,其編碼的蛋白質功能U前尚不清楚。

⑤腦苷脂沉積病Ⅲ型(GaucherdiseasetypeⅢ),僅少年型出現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表現為嚴重的肌陣攣,眼球水準運動障礙及核上性凝視麻痹,伴有小腦症狀、全身或部分性發作以及不同程度的癡呆。EEG表現為彌漫性6—10Hz的複性棘慢波和節律性尖波,6~10Hz光刺激可誘發放電和肌陣攣反應。突變基因位於染色體1q21,編碼葡萄腦苷酶。

其他如I型和Ⅱ型唾液酸沉積症(Sialidsis l andⅡ),突變基因位於染色體6q21.3,編碼。—唾液酸酶:無腦回畸形,大多數病例是由於染色體17P13.3位點上的LISI基因缺失所致,LISl編

碼血小板啟動因數乙醯水解酶的一個亞基;維生素B6依賴症是由於染色體2q31位點上谷氨酸脫羧酶(GAD)基因缺乏所致;生物素酶缺乏症,基因位於染色體3P25,候選基因為γ—氨基丁酸(GA-BA)轉運體。

(3)性連鎖遺傳:性連鎖遺傳分為X連鎖顯性遺傳、X連鎖隱性遺傳和Y連鎖遺傳,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引起癲癇發作的X連鎖顯性遺傳疾病。

①雙側腦室結節狀異位症(Bilateral periventricularnodulcar heterotopia),為X連鎖顯性遺傳,在腦室室管膜下有分化成熟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形成的結節,基因位於染色體Xq28,候選基因為細胞黏附分子(LICAM)和GABA受體α3亞基。

②X連鎖無腦回畸形,呈X連鎖顯性遺傳,突變基因為Dou—blecortin,位於染色體Xq22.3-23,其編碼的蛋白質參與神經元遷移的誘導及信號轉導過程。

2.癲癇的染色體畸變遺傳

染色體畸變指染色體數目異常和染色體結構異常,染色體數目異常包括整倍體變異、非整倍體變異(單體型、三體型和多體型)、複合非整倍體變異和嵌合體,染色體結構異常表現為缺失、倒位、重複、插入、易位、等臂染色體、環形染色體和雙著絲粒染色體等。上述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異常均可導致臨床各種綜合征的發生,其中部分綜合征可有癲癇發作。如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是由於染色體Xq27.3區域FMRl基因中CGG三核苷酸重複擴展所致,臨床表現為大耳、大下頜、睾丸腫大、語言障礙、智力低下和多動等,其中25%的病人可有癲癇發作;Angelman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為智力低下、特殊的畸形、小腦共濟失調和特殊反射性肢體運動等,90%以上的病人在3歲以後有癲癇發作,可見高熱驚厥、嬰兒痙攣、不典型失神、失張力性發作及肌陣攣發作等多種形式,其遺傳機制也是多樣的,70%的病人是由於染色體15qll—13部分缺失所致,其他少見的原因有印跡突變(15qll—13位點上的甲基化模式不正常)和蛋白連接酶基因(UBE3A)的點突變等;Down綜合征是由於21號染色體三體所致,其中5%一10%的病人可出現癲癇發作,染色體13、18或22三體的病人25%一50%將會出現癲癇發作。LwolfHirschhom綜合征為染色體4P部分缺失,有70%左右的病人出現癲癇發作。

3.癲癇的線粒體遺傳

人類線粒體DNA(mtDNA)為一環形分子;約16659個堿基對,mtDNA編碼2種核糖體RNA,22種轉運DNA和13種蛋白質,其編碼的蛋白質主要參與氧化磷酸化、核糖體形成和RNA轉運等過程,mtDNA的突變主要通過母親遺傳,其所致的疾病有腦病、肌病、心肌病和多系統病變等,其中伴有癲癇發作表現的有伴發破碎紅纖維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