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發作期病機研究

癲癇是一種發作性的神志異常疾病, 俗稱“羊癲瘋”。 其特徵為發作性的精神恍惚, 甚則突然僕倒, 昏不知人, 口吐涎沫, 兩目上視, 四肢抽搐, 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 移時蘇醒。 本病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 對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極大傷害, 因此探索和研究防治癲癇病有效的方法, 已成為當今醫學科研中十分重要的課題, 本文從癲癇病機探討入手, 以其把握其病理轉歸特點, 從而達到準確辨證施治, 合理處方用藥, 提高中醫藥治療癲癇之療效。

病位在腦

《素問·奇病論》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 病名曰何, 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時, 其母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 精氣並居, 故令子發為巔疾。 ”巔者, 頭也。 因此可以理解為本病病位應在腦。 《醫林改錯》雲:“試看癇證, 俗名羊羔風, 即是元氣一時不能上轉入腦髓, 抽時正是活人死腦袋, 活人者, 腹中有氣, 四肢抽搐;死腦袋者, 腦髓無氣, 耳聾、眼天吊如死, 抽後頭痛睡者, 氣雖轉入腦, 尚未足也。 ”明確指出癲癇病位在腦。 從臨床症狀而言, 癲癇發作時, 出現昏迷, 四肢抽搐, 兩目上視等症狀, 皆是由於腦的功能失常所致。 因此, 可以說, 癇的病位應在腦。

病性屬本虛標實

痰濁、瘀血、熱邪、內風動越為其標

痰濁、瘀血、熱邪、內風是由於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失調, 氣血津液運行失常, 陰陽平衡破壞後所形成的病理產物;這些病理產物形成之後又可以作為新的致病因素,

直接或間接作用於機體臟腑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1、痰濁與癲癇

癲癇與痰濁的關係, 文獻中有明確記載。 《丹溪心法》謂“假如癇病, 因驚而得, 驚則神出竅, 竅空痰則生”。 《幼幼新書》指出癲癇的主要病機是“風涎及邪塞竅所致”。 《儒門事親·卷五·發驚潮搐》提出“可用吐涎及吐之藥”治療癲癇, 從臨床治療角度反證了痰邪致癇的病理機轉。 《證治要訣·五卷·五癇》中描述:“癇有五無非痰涎壅塞, 迷悶孔竅, 發則頭眩顛倒宜星香散加全蠍三個下蘇角丸。 ”強調了痰在癲癇發病中的作用。 所列舉的星香散(南星、木香)有良好的祛痰作用。 《幼科發揮·卷之二·急驚風變證》強調“痰迷心竅”為癲癇的成因。

《醫學心悟·癲狂病》“癇證則痰涎聚於經絡也”;“癇者, 忽然發作雖有五臟之殊, 而為痰涎則一, 定癇丸主之”。 以上諸多論述, 皆明確說明了痰濁致癇的病理機制。

痰濁為病, 多挾風、熱、濕邪。 癲癇發病多見風痰、熱痰為患。 風痰上擾, 濁邪上犯, 橫竄經絡, 清竅受困, 神明被擾, 神機不運, 出現卒然昏僕、目睛上視、口吐白沫、手足抽搐、喉中痰鳴等症。 痰蘊久化熱變生痰熱之邪, 痰熱上擾神明, 突發昏僕, 四肢抽搐有力, 或有吼叫, 氣高息粗, 狂躁不安;痰熱腑實, 腑氣不通而出現便秘腹滿等症。

近年來, 廣泛應用豁痰開竅、定癇熄風、瀉火通實之法治療癲癇, 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 從臨床角度佐證了痰濁內阻是癲癇發病的最基本的病理機轉。

2、瘀血與癲癇

瘀血沖心犯腦也可導致癲癇的發生。 古代文獻中論述瘀血和癲癇的關係殊不多見。 明·魯伯嗣《嬰童百問·卷之二·驚癇》說:“大概血滯心竅, 邪風在心, 積驚成癇, 通行心經, 調平心血, 順氣豁痰, 又其要也。 ”又說:“諸癇暗不能言者, 蓋咽喉為氣之道路, 風傷其氣, 以掩其道路之間, 抑亦血滯於心, 心竅不通所致耳。 ”魯氏此論, 說明了癲癇的發生與瘀血有關, 為活血化瘀治療癇證提供了理論指導。

腦為元神之府, 陽經之所匯。 若顱腦外傷或顱內其他疾患致瘀血阻滯脈絡, 氣血凝滯不能上榮腦髓, 元神之府得不到氣血充養, 氣機錯亂, 神志失常而發癲癇, 正如《醫學正傳》中所說“癲為氣血瘀滯不足”。 現代研究表明,

產傷、顱腦外傷均可導致癲癇發生。 肖氏對瘀血致癇作了更加詳細的說明。 他認為癲癇的病因有一部分是由於腦外傷瘢痕形成, 或腦部因炎症粘連, 在大腦皮層運動區(前中央回)產生刺激性病灶, 也可由於各種原因(如心血管疾病)導致腦缺血缺氧, 而使癲癇發作。 活血化瘀藥可改善腦血液迴圈, 促進瘢痕消失, 粘連緩解, 使皮層運動區停滯性病理性興奮灶逐漸消除。 從現代醫學角度闡述了瘀血致癇的病理機制。

3、瘀血與痰濁之間的病理互轉

《血證論》曰“須知痰水之壅, 由瘀血使然, 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 瘀血不散, 氣運失司, 津液不能循其常道敷布周身, 而滲於脈外則聚而為痰。 正所謂“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血證論》)之意。 痰水停滯,氣機不暢,血行不利則留而為瘀。《血證論·遺精》篇指出“病水者,亦未嘗不病血也。”說明痰水之壅亦可致瘀血為害。痰瘀又可交挾為患。明方賢《奇效良方》中說:“血壅不流,津液凝澀,滲著不去,而成痰瘀。”痰瘀相合則膠固難化,致使癲癇病程延長,遷延難愈。丹溪所謂“痰夾瘀血,遂成窠囊”即是此意。

4、熱邪與癲癇

火熱之邪可導致癲癇的發作。《太平聖惠方》中有熱癇是“由氣血不和,內有積熱所致”、“熱極甚則發癇”的記載。《諸病源候論》曰:“若壯熱不歇則變為驚;極重者變為癇。”明確闡釋了火熱發癇,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

癲癇火熱之邪的產生可以由五志過極化火,或房勞傷腎,腎陰不足,水不濟火而產生火熱之邪;也可以由痰濁、瘀血鬱久化火所致。前文已述及,癲癇的發生與痰、瘀密切相關。因本病屬於一種慢性病證,患病日久,痰濁、瘀血阻滯氣機,氣血運行不暢,痰瘀化熱,熱盛則火生。反之,火熱之邪,又可進一步耗傷津血,煉液為痰,釀生痰熱;“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醫林改錯》)而為瘀血。人體正氣愈傷,痰瘀之邪加重。

“熱盛而風生”,火熱之邪形成之後,可進一步生風為害。頭為諸陽之會,陽熱必盛,易被陽邪所侵。火性炎上,風火相煽,挾痰、挾瘀循經橫竄腦絡,蒙蔽清竅,竅閉神昏,神明失用,導致癲癇的發作。

5、內風動越與癲癇

就癲癇的病勢而言,本病起病急,突然發作,昏僕倒地;從癲癇的症狀講,發病過程出現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可以認為有“內風”的存在;就癲癇的病機而言,本病的形成與痰、瘀、熱有關。《丹溪心法》說“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即痰濁可以生風;“瘀血可以生風”由於瘀血阻滯經絡,使筋脈、肌肉失養而變生內風;瘀血阻塞經絡,瘀久化熱,熱盛而動風。所謂“熱極生風”,已為人們所共識,由此可知,內風動越與癲癇的發作是密不可分的。

正氣虧虛為其本

中醫發病學很重視人體的正氣,認為臟腑經絡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衛外固密,疾病無從發生,經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只有當人體正氣不足,抗邪無力,衛外不固,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逆亂,才能發生疾病,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癲癇的發生,正氣虧虛為其根本原因。《景嶽全書》曰:“小兒癇證,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肝膽奪而神不守舍,舍空則正氣不能主而痰邪足以亂之。”《慎齋遺書·羊癲風》雲:“羊癲風,系先天元陰不足,以致邪克土傷心故也。”說明正氣不足,乃本病發生的關鍵所在。

瘀血、痰濁、火熱、內風等病理改變,是由於正氣不足,臟腑經絡的功能低下所致。肝、脾、腎三髒的損傷,是癇證的主要病理基礎。肝失疏泄,脾失健遠,腎失蒸騰氣化,水液代謝亂,變生痰濁之邪,進一步影響到氣血,氣機不暢,血液停蓄為患而為瘀血;痰瘀日久可以化熱,熱極而動風。瘀血、痰濁、火熱,必致臟腑愈虛,痰瘀之邪愈結愈甚,而使癲癇為頑症宿疾。

綜上所述,癲癇的病位在腦,病性屬本虛標實,正氣虧虛為其本,痰、瘀、火熱、內風動越為其標;稟賦之殊為其內應;七情、飲食、勞逸過度為其誘因;風陽痰濁、蒙閉清竅、瘀滯腦絡,神機被阻為其基本病理轉歸。

痰水停滯,氣機不暢,血行不利則留而為瘀。《血證論·遺精》篇指出“病水者,亦未嘗不病血也。”說明痰水之壅亦可致瘀血為害。痰瘀又可交挾為患。明方賢《奇效良方》中說:“血壅不流,津液凝澀,滲著不去,而成痰瘀。”痰瘀相合則膠固難化,致使癲癇病程延長,遷延難愈。丹溪所謂“痰夾瘀血,遂成窠囊”即是此意。

4、熱邪與癲癇

火熱之邪可導致癲癇的發作。《太平聖惠方》中有熱癇是“由氣血不和,內有積熱所致”、“熱極甚則發癇”的記載。《諸病源候論》曰:“若壯熱不歇則變為驚;極重者變為癇。”明確闡釋了火熱發癇,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

癲癇火熱之邪的產生可以由五志過極化火,或房勞傷腎,腎陰不足,水不濟火而產生火熱之邪;也可以由痰濁、瘀血鬱久化火所致。前文已述及,癲癇的發生與痰、瘀密切相關。因本病屬於一種慢性病證,患病日久,痰濁、瘀血阻滯氣機,氣血運行不暢,痰瘀化熱,熱盛則火生。反之,火熱之邪,又可進一步耗傷津血,煉液為痰,釀生痰熱;“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醫林改錯》)而為瘀血。人體正氣愈傷,痰瘀之邪加重。

“熱盛而風生”,火熱之邪形成之後,可進一步生風為害。頭為諸陽之會,陽熱必盛,易被陽邪所侵。火性炎上,風火相煽,挾痰、挾瘀循經橫竄腦絡,蒙蔽清竅,竅閉神昏,神明失用,導致癲癇的發作。

5、內風動越與癲癇

就癲癇的病勢而言,本病起病急,突然發作,昏僕倒地;從癲癇的症狀講,發病過程出現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可以認為有“內風”的存在;就癲癇的病機而言,本病的形成與痰、瘀、熱有關。《丹溪心法》說“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即痰濁可以生風;“瘀血可以生風”由於瘀血阻滯經絡,使筋脈、肌肉失養而變生內風;瘀血阻塞經絡,瘀久化熱,熱盛而動風。所謂“熱極生風”,已為人們所共識,由此可知,內風動越與癲癇的發作是密不可分的。

正氣虧虛為其本

中醫發病學很重視人體的正氣,認為臟腑經絡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衛外固密,疾病無從發生,經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只有當人體正氣不足,抗邪無力,衛外不固,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逆亂,才能發生疾病,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癲癇的發生,正氣虧虛為其根本原因。《景嶽全書》曰:“小兒癇證,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肝膽奪而神不守舍,舍空則正氣不能主而痰邪足以亂之。”《慎齋遺書·羊癲風》雲:“羊癲風,系先天元陰不足,以致邪克土傷心故也。”說明正氣不足,乃本病發生的關鍵所在。

瘀血、痰濁、火熱、內風等病理改變,是由於正氣不足,臟腑經絡的功能低下所致。肝、脾、腎三髒的損傷,是癇證的主要病理基礎。肝失疏泄,脾失健遠,腎失蒸騰氣化,水液代謝亂,變生痰濁之邪,進一步影響到氣血,氣機不暢,血液停蓄為患而為瘀血;痰瘀日久可以化熱,熱極而動風。瘀血、痰濁、火熱,必致臟腑愈虛,痰瘀之邪愈結愈甚,而使癲癇為頑症宿疾。

綜上所述,癲癇的病位在腦,病性屬本虛標實,正氣虧虛為其本,痰、瘀、火熱、內風動越為其標;稟賦之殊為其內應;七情、飲食、勞逸過度為其誘因;風陽痰濁、蒙閉清竅、瘀滯腦絡,神機被阻為其基本病理轉歸。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